.

纪实我的初心我的村连载第三章希望的

蒋鑫富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党建好故事》(卷一)《我的初心我的村——在那神仙居住地方的个中国村庄》连载

(上接5.工艺品外的“工艺”

60.小山村里的“东篱之家精神”

“我也在给小朋友讲课,已经上了两堂课了。

第一堂选‘四大古典名著’里的片段讲,第二堂先讲《格林童话集》里的故事后,再讲交通安全知识,有30多个小朋友现场在听……”当时,正在仙居三中读高一的在湫山乡杨岸村学生杨蕾蕾,看我在采访本上记得又细又快,感到特别好奇,说自己今后也要努力争取当个新闻工作者。

陪同上门的村党支部书记杨春林说,她的父亲杨林祥在东阳打工,她母亲杨月明在一家饭店帮厨。她还有个小学刚毕业的妹妹叫杨桑美,很懂事,生活能力强,学习又用功。

讲述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杨岸村的关心和细心,让我看到了难忘的一幕。周坑4户、上田岭3户、龙潭头6户、佛堂基2户……这是杨岸村共9个行政组中唯一不在杨岸的一个组。这个组在册人口只有90个,分布在偏僻山谷里。全村户计人,常住人口人左右。为留守儿童开课,村里已经坚持五六年了。每年暑假,做到周周有主题,天天有主课,党员也排课。

“有时候不在家,就让83岁的老母亲照看下,但她自己身体也不好……”顺着杨月明的话,在场的支部委员、村监会主任陈建云说,林祥家是本人联系结对的,所以三天两头常来看看她们。村委会委员、村妇联主席杨仙华,第一次当选,就热心联系留守儿童事务。如要上课了,都是她一个个去通知。现在,杨岸村的“留守儿童课堂”,已经有40多个学生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说是小山村里的——“东篱之家精神”。

进门的那刻,也是下各镇路北村家家户户开始吃午饭的时间。

我随仙居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国超,顺着下各镇党委书记杨含呈手指的方向,一个转弯后,踏进了——“东篱之家”的门槛。这是一幅感人的画面——门口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正坐在一把老式的竹椅上,一手揣着茶杯,一手摇着扇子。

再往里看,客厅里有一大圆桌小学生,在吃着香香的饭菜。“这位是自己的亲妈,也是为学生们做饭做菜的义工!

里面在吃饭的都是‘东篱之家’收留的学生……”头发粗黑、眼睛大大的下各镇路北村党支部书记、仙居县妇联兼职副主席王雪娟的介绍,让我们不敢相信,她竟然以这种境界在做公益。

教室,其实就是她自己家腾出来的房间。

墙上,有志愿者的介绍。

仔细一看,排在第一个的人,正是陪在我们身边的杨书记。之前就听浙江省妇联的领导说起过仙居下各的这个“东篱之家”。

眼见为实,这是王雪娟创办的村留守儿童之家,也是王雪娟自己的家,到这里来的孩子们,因此都亲切地喊她为“王妈妈”。

这分明是一个民宅里的“爱心世界”。

“东篱之家”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简陋却整洁。一间教室,几张课桌,一面小黑板;一旁的白墙上,还能看到颇为用心的卡通图案,墙角有序地堆放着一些跳绳、五子棋、象棋等玩具。

王雪娟创办“东篱之家”,源于她的亲身经历。

多年前,王雪娟为了生计外出做生意,将孩子放在老家让父母带。由于长年不能回家,平时为省钱,也很少给家里人打电话。渐渐地,她与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孩子也因缺乏关爱,性格变得很孤僻,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怎么办?最终,王雪娟下决心,放弃生意,回家开始带孩子。

为了让自己全身心投入“东篱之家”,王雪娟还把家里合作社的生意缩小了。

远在杭州读书的儿子,也经常回来担任志愿者。他们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还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成了大家最喜爱的“小老师”。此后,“东篱之家”的成员越来越多,附近的孩子们都愿意来这里,感受“王妈妈”的疼爱。

“在自己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即使孩子叛逆不听话,也不能说是小孩子的责任。”王雪娟如是说。也正是儿子的经历,让她坚定了这一育人理念。

孩子们的变化,是王雪娟最大的动力。

当时的周梓叶,缘何能够按时上床睡觉,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减少;那时的顾珈瑜,不再闷声不响,而是变得快乐活泼了;还有顾璐意,会听爷爷奶奶的话了,学习也更加用功了……孩子们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能让王雪娟欣慰不已。

从起初时为村里六七个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到镇上人听说后陆陆续续送孩子过来,最多的时候,王雪娟同时期接纳过六七十个孩子。

当时,10岁的张露华悄悄跑到王雪娟身旁,为她戴上一条由纪念币、编绳制作而成的项链。说起项链的制作,张露华心里特别甜蜜。而对于这份礼物,王雪娟也十分珍惜。她自豪地戴着它走街串巷,逢人便说这是“儿子”送她的礼物。

十五六年来,“东篱之家”也并非一帆风顺。

从创办至今,因始终坚持公益不收费的原则,而在伙食、水电、教育材料等大笔支出的情况下,“东篱之家”继续在走下去,也随时在面临并克服现实问题。

有一天,长期在帮工的一个志愿者急匆匆打她电话,说没米下锅了,怎么办?王雪娟当时苦笑说,自己身上才元都不到了,只能先买一袋。

回家后,志愿者担忧地说:“这可能吃不了几天。”对于一些家境困难,由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家庭,王雪娟还得设法定期送点油、米过去。

不过,王雪娟却从未想过“放弃”二字。王雪娟告诉我们,她一路走来,要是没有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的捐助和帮扶,“东篱之家”肯定是做不大、走不远的。

如今,随着孩子的增多,王雪娟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有资源的不足。

所幸的是,有更多的热心人士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他们一起组成团队,为“东篱之家”尽各自的心力。“办年夜饭是‘东篱之家’的一个传统,可以让新来的孩子和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能够认识,互相交流。”王雪娟希望已经走向社会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够回馈社会。

年1月26日,天寒料峭,“王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顿可口的爱心年夜饭,让孩子们提前享受这种过年的快乐和幸福。

“东篱之家”有分苑了,就开在埠头镇振兴村的宝岸自然村!

之前在暑假的一天,接受驻村指导员的邀请后,我一大早搭着仙居县妇联主席周慧敏的车赶去采访。只见这天王雪娟忙进忙出,与在灶头帮厨的宝岸村曾当过三届村委会主任的杨云朝,还有他的老伴杨素娇商量,多烧点米饭,多做几个菜……原来,这老两口是一对地道的志愿者!为了分苑开门,他们是一大早起来就到村部搞大扫除了。

关于留守儿童这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课题,我早在几年前同样采写过发生在仙居皤滩乡万竹口村的事迹。又到暑期。今年的留守儿童怎么办?当时的万竹口村党支部书记陈良进快言快语,说放心吧!明天,就在明天,团县委联系确定的10个大学生志愿者要来万竹口,商议留守儿童暑期教育培训的事。

而此前,每到暑期,乡关工委都会联合乡妇联、团委开展爱心“1+1”活动,即“结对一个爱心妈妈,创办一家暑期乐园”活动,建立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那是年7月,万竹口村开始创办全乡首个“留守儿童暑期乐园”,开班时间从7月中旬到8月底,每周开班两到三次,活动内容主要是课程难点和作业辅导、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三个方面。

次年,万竹口村第二期“留守儿童暑期乐园”于7月18日开班,同时该乡山下村“留守儿童暑期乐园”也同步推进。

到场的乡、村干部,“五老”人员、女企业家、巾帼志愿者与20名留守儿童现场结对。他们以“每周给孩子做顿爱心餐、每月带孩子过个爱心周末、每学期给孩子送份爱心奖励”的方式,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以悉心照顾。

那天下午,年过七旬的退休教师陈树清,拉着留守在家的外甥女对我说,孩子的父母都在外面,村里的“暑期乐园”活动真帮了他这个做外公的帮了一个大忙啊。(未完待续)

作者:蒋鑫富(笔名江风)浙江绍兴人。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特聘校外导师。现为《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中心(数字化中心)主任、总编辑。穿过12年军装,在部队荣立过创作报道三等功。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政教系、原杭州大学新闻系(现浙江大学)。代表作有被列为“文学解读浙江创作工程”的长篇报告文学《鉴湖长歌》、小说散文集《乡情》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