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各地基层党组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党支部建在产业上,聚合各方力量,发挥党建引领、组织掌舵、党员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作用。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浙江仙居、贵州余庆,看看那里的产业发展,有怎样的好经验。
浙江仙居
产业支部“智”慧富农
本报仙居讯(通讯员李巧敏)七月的横溪,杨梅红遍枝头,顾客熙来攘往,市场繁华异常。在这个拥有2.2万亩杨梅、总产量达吨的浙江仙居县西部中心镇,一场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革命正悄然展开。
在横溪镇坎头村杨梅智能化栽培示范基地,娄荣杏家的智能大棚杨梅销售战正式拉下帷幕。今年,他家的大棚杨梅首次出果,就卖出元/箱的高价,每颗杨梅均价达20元。
智能化栽培是梅农致富新路上的一个探索。以坎头村杨梅产业支部为试点,横溪镇组建党员技术小队,开辟20亩杨梅智能化栽培示范基地,探索杨梅发展新业态。所谓智能化栽培,就是通过安装智能化控温设备增加昼夜温差,并采用水肥一体化调控、配备避雨设施、设置太阳能物理捕虫器,实现物理防治、绿色防控,成功培育出品相、甜度、口感更佳的高品质杨梅。
坎头村党总支书记杨卫光说:“智能化栽培种出的杨梅品相又大又漂亮,果子平均重量都在35克以上,口感更甜更软,市场销路很好,供不应求。”
“朋友们,今天的仙居杨梅好不好,我来带您瞧一瞧!”在坎头村和大林村的杨梅市场,随处可见举着自拍杆直播或拍摄短视频的梅农。
横溪镇充分发挥年轻党员学习能力强、新兴技术手段接受度高的优势,采取直播采摘、线上销售等方式,手把手指导,将村民培养成“村播达人”,既拓宽了杨梅销路,又为仙居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线下引流的作用。
针对年老体弱的种植户,横溪镇建立“一对一”销售帮扶机制,广泛招募助农红色志愿者,并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红色直播间”,由红色志愿者在杨梅季定期安排销售直播,为农户们线上带货,促农增收。今年共开展3场直播,售出杨梅箱,为21户梅农解决了销路问题,线上销售额达46万元。
从外,依托仙居县杨梅协会横溪分会,横溪镇以梅为“媒”联动坎头村杨梅产业支部、大林村杨梅支部、上陈村农业支部等5个党支部组成杨梅党建联盟,目前共有理事60名,党员名。联盟通过每周组织一次内部传帮带交流、每月召开一次培训会,引导村民进行标准化施肥、剪枝、疏果,并牵头破题,研究病虫害防治、凋萎病、叶斑病治理等13个杨梅管治难题,不断提升杨梅品质。在联盟各支部党员的共同努力下,今年30克以上的杨梅出产率相较去年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
贵州余庆
“好风景”带来“好光景”
本报余庆讯(通讯员王永娟徐启俊)碧绿的湖泊、古朴的民宿、艳丽的小花……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小道,穿梭在贵州余庆县白泥镇哨溪村河滨景区的民宿间,微风送爽,花香扑鼻,脚步也不禁轻快起来,令人满心欢悦。
“年,我们把家里闲置的房间以每年元的价格,租给旅游公司,旅游公司将其改造成新民宿后,再聘我们到民宿工作,现在我们月入元,日子过得比以前强太多了。”近日,饶平英一边整理客房,一边高兴地说。
河滨景区山多地少,土壤偏碱性、农作物产量低,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如何让贫瘠土地焕发生机?年,哨溪村党支部大胆尝试,立足河滨景区的生态优势,引进余庆交投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融湖畔度假、休闲运动、山水观光、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黔北民宿,打造出让游客看得见水、望得见山、留住乡愁的“余庆坊河滨”。为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村党支部采用“党支部+旅游+N”的方式,将土地流转、高端民居、村集体经济、农村电商、农民就业、地方文化、特色餐饮等进行融合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致富之路。
盘活的是资源资产,收获的是信心。河滨鱼馆的老板何国值喜上眉梢:“现在来这里体验乡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生意特别好,每天都有五六桌,有些客人来晚了还没位置。”
住高端民俗,品乡土美食。河滨景区周边的群众,纷纷在自家房屋门前支起摊位,制作销售凉米皮、手搓冰粉、酸梅汤、自助烧烤等特色小吃,深受广大游客青睐,“党支部+旅游+N”已成为带动发展的新引擎。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热衷返乡、经营山沟沟里的“诗和远方”。种植大户李林勇和数十名村民辞掉了在福建、广东的工作,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发展多亩皮球桃产业。这几天,李林勇正忙着将采摘的新鲜皮球桃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村党支部还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皮球桃、翠红李、苦丁茶三个主导产业,并进行规模化发展,目前土地流转率达80%以上。以旅游为媒,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昔日的荒山荒田,已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原标题:《支部聚合力产业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