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海盐县地名志
面山襟海草木间
年《海盐县地名志》中的澉浦地名
澉浦自然镇,1,户,3,人(其中户,2,人属澉浦、镇南两大队农业人口。)澉浦公社和澉浦、镇东、镇南大队驻地。
澉浦自然镇位于澉浦公社的东部,沪杭公路中段,东北距县城武原镇15.4公里,呈长方形。宋《常棠澉水志》卷一“地理”记载,“水经云,东南有秦望山,傍有谷水流出为澉浦”而得名。
澉浦,是我县海防战略要地,自唐开元五年(公元年)置镇,明洪武十九年(公元年)筑城,永乐十六年(公元年)改筑砖石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年)增筑并城敌台十六座,陆路城门四座,水城门一座,现尚有部分城墙残存。
解放后,为区属镇,曾为澉浦区公所驻地(后迁通元)。
自然镇陆路交通更利;长山河的开挖,结束了澉浦无水路交通的历史,促进了自然镇的发展。
镇内道路宽阔,市房林立,设有工厂、车站、码头、邮电支局、商店、完全中学、小学、电影院、文化站等企事业单位,为澉浦公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澉浦大队户,1,人。驻地澉浦。
位于澉浦自然镇西北。以驻地得名。辖8个生产队。有耕地亩。
解放初,分别属澉浦镇西水、钟楼两行政村;农业合作化时,为钟楼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八管理区;年10月,为澉浦大队。
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砖瓦厂、胶塑厂、绣花厂、服装厂、饲料加工厂、合作医疗站等7个企事业单位。
镇东大队户,人。驻地澉浦。
位于澉浦自然镇东。以驻地得名。辖8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有耕地亩。
解放初,为澉浦镇东海村;农业合作化时,为东海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八管理区;年10月,为镇东大队;年,更名为东风大队;因重名,于1年7月恢复原名。
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水泥厂、砖瓦厂、帽子厂、饲料加工厂、合作医疗站5个企事业单位。
池背河村,亦名寺背河,户,人。
村原处澉浦城南街海门寺后面河东,得名寺背河,因开长山河而东迁。
东门新村村,户,人。
村民原居澉浦城东门一带,因开挖长山河而迁此。
镇南大队户,人。驻地澉浦。
位于澉浦自然镇东南。以驻地得名。辖7个生产队。有耕地亩。
解放初,分别为澉浦镇南海、南小街两行政村;农业合作化时,为镇南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八管理区;年10月,为镇南大队。年“四清”时,更名为红旗大队;因重名,于1年7月恢复原名。
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胶塑厂、地毯厂、绣花厂、服装厂、饲料加工厂、合作医疗站6个企事业单位。
澉北大队户,1,人。驻地施家埭。
位于澉浦自然镇北。以境处澉浦城北门外得名。辖16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
解放初,为澉浦镇城北村;农业合作化时,为永安乡城北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八管理区;年10月,为澉北大队。
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毛竹;有石料厂等8个企事业单位。
施家埭村,30户,74人。澉北大队驻地。
村呈长方形。南近沪杭公路,东北距武原镇14.8公里。相传,施姓迁此定居,后子孙繁衍,自然村形成,故名。村内有螺丝厂、胶塑厂、饲料加工厂、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
凤凰东村村,曾名徐匠村,户,人。
以地处凤凰山东得名。村内有大队胶塑厂。
猫儿桥村,92户,人。
以猫儿桥得名。原有居民15户,因开挖长河、王家场、丁家街,城河海部分居是迁此。
油车头村,88户,人。
历史上,村内有油车(油坊),故名。
罗汉塆村,84户,人。
明嘉靖《董谷续澉水志》记载:“罗汉湾在罗汉山下”。
李家埭村,83户,人。
开挖长山河时,村址东移,村名沿用。
田坂屋村,52户,人。
以地处坡地得名。村内有大队饲料加工厂。
东方大队户,1,人。驻地汤家团。
位于澉浦自然镇东北。境处孙中山计划建造的东方大港港址起点处,故名。辖9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有耕地1,亩。
解放初,为澉浦镇东方村;农业合作化时,为东方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七管理区;年10月,为东方大队。
主要种植棉花,其次是水稻、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6个企事业单位。
汤家团村,户,人。东方大队驻地。
村呈长方形。位于沪杭公路南侧,新河东西两岸,东北距武原镇14.2公里,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该地系宋时鲍郎场汤家团所在地,灶丁多姓汤,故名。清时该团有十六灶。村内有服装厂、皮鞋厂、皮件厂、饲料加工厂、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
东升村,81户,33人。
系新建居民点。
青山头村,53户,人。
以地处青山西北麓得名。
石圩槛村,42户,人。
汤家埭村,26户,人。
以姓得名。
李家圩村,20户,89人。
顾家团村,18户,71人。
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该地系宋时鲍郎场顾家团所在地,灶丁多姓顾,故名。清时,该团有“七灶”。
裘家坝村,14户,57人。
历史上有河坝,裘姓居住,故名。裘家坝为防城河水溢而筑,开挖长山河后,坝废。
凤凰山大队户,1,人。驻地凤凰山。
位于澉浦自然镇西。因境处凤凰山而得名。辖6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有耕地亩。解放初,为永安乡凤凰村;农业合作化时,分别属第一、凤凰两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六管理区;年10月,为凤凰大队;年,更名为东方红大队;因重名,于1年7月更名为凤凰山大队。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石料厂、饲料加工厂等9个企事业单位。
凤凰山村,凤凰山大队驻地。
系新建自然村。东北距武原镇15公里。以地处凤凰山南麓得名。村内有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
孙湾村,曾名凤凰西村,户,人。
明嘉靖《董谷续澉水志》记载:“孙湾在孙家堰。”村内有大队电瓷耐火厂、瓷砖厂、砖瓦厂、胶塑厂等单位。
赵家埭村,71户,人。
王家桥村,57户。人。
剪刀角村,22户,96人。
北湖大队户,1,人。驻地洞桥口。
位于澉浦自然镇西南。因地处南北湖之北而得名。辖5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11个自然村。有耕地亩。
解放初,为永安乡北湖村;农业合作化时,分别为北湖第一、北湖第二两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五管理区;年10月,为北湖大队。年,更名为红湖大队;因重名,于1年7月2日恢复原名。
主要种植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山地出产柑橘、茶叶、毛竹、杨梅、桃、李等,兼营蚕桑、畜牧,有饲料加工厂、服装厂等7个企事业单位。
洞桥口村,37户,人。北湖大队驻地。
村呈正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7.4公里。境有洞桥闸,故名洞桥口。清光绪《海盐县志》记载:“小闸在茅塘之西头,其下有洞桥闸。水自小闸放下,由洞桥闸以入中河。”村内有制茶厂、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
徐湾村,53户,人。
明嘉靖《董谷续澉水志》记载:“徐湾,在鸡笼山侧,土民徐信世居之。”以姓得名。
詹家湾村,35户,人。
地处山塆,詹姓居住,故名。
方家湾村,26户,人。
地处山塆,方姓居住,故名。
胡家湾村,17户,84人。
地处山塆,胡娃居住,故名。村内有大队制茶厂、服装厂等单位。
湖闸村,16户,76人。
地处南北湖闸北侧,故名。
东海村村,18户,75人。
扬山脚村,13户,72人。
地处扬山北侧,故名。
钟家村,16户,62人。
郁家湾村,17户,57人。
地处山塆,郁姓居多,故名。
石家村,5户,31人。
永安大队户,人。驻地水车基。
位于澉浦自然镇西南。因地处永安湖东南沿岸而得名。辖10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5个自然村。有耕地亩。
解放初,为永安乡永安村;农业合作化时,属第一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五管理区;年10月,为永安大队;年,更名为永红大队;因重名,于1年7月恢复原名。
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有小学等5个企事业单位。
水车基村,22户,79人。永安大队驻地。
村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7.5公里。该地属丘陵地带,水位低而易旱,须靠水车翻水灌溉,该村边曾设水车基,村因此得名。村内有工艺美术印绸厂、服装厂、饲料加工厂、合作医疗站等单位。
栅栏里村,64户,人。
张家桥村,48户,人。
许家埭村,37户,人。
徐家舍村。86户,人。
村民多徐姓而得名。
钟立大队户,1,人。驻地钟立桥。
位于澉浦自然镇西南。以境内的钟立桥得名。辖11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有耕地亩。
解放初,为永安乡钟立村;农业合作化时,为海光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七管理区;年10月,为中立大队;年,更名为立新大队;因重名,于1年8月26日复更名为钟立大队。
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桃子、杨梅、茶叶,有5个企事业单位。境内有县队联办石料厂。
钟立桥村,户,人。钟立大队驻地。
村呈长条形。东南距武原镇16.5公里。以桥得名。据传,澉浦城钟楼(今已废)的铜钟,从海边运往澉浦城时,曾在桥畔停立,故名。村内有服装厂、皮鞋厂、饲料加工厂、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村南有石料厂。
廖家村村,49户,人。
闸口村,39户,人。
以闸得名。宋绍定《常棠澉水志》记载,古有“混水闸”。古时为商埠,后因海口淤塞,埠废。今闸门槽柱尚存地下。
张义堰村,20户,91人。
明嘉靖《董谷续澉水志》、清光绪《海盐县志》均记作“张老人堰”。后简呼张人堰,进而叫别为张义堰。
许家河廊村,10户,47人。
长山大队户,1,人。驻地码头廊。
位于澉浦自然镇东南。以境内的长山得名。糖9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有耕地亩。
解放初,为永安乡长山村;农业合作化时,为长山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七管理区;年,为澉南大队;2年,为长山大队。
主要种植棉花,其次是水稻、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有5个企事业单位。
码头廊村,户,人。长山大队驻地。
东北距武原镇16.2公里。宋绍定《常棠澉水志》记载:“市舶场在镇东海岸,淳佑六年(公元6年),创市舶官,十年置场。”据《图经》记载,宋时为对外通商港口,与阿拉伯、东南亚各国交往频繁。由此得名码头廊。元时,进出口盛况未减;清时,由于港口逐渐淤塞,兼上海港兴起而衰落,仅留码头廊名称。村内有胶塑厂、饲料加工厂、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
塘前村,户,人。
芦家埭村,亦名卢家埭,47户,人。
冯家舍村,32户,人。
葫芦湾大队户,人。驻地葫芦湾。
位于澉浦自然镇西南。以驻地得名。辖8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有耕地亩。
解放初,为永安乡永乐村;农业合作化时,为金塘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六管理区;年10月,为永乐大队;年,更名为红卫大队;因重名,于1年7月2日更为今名。
主要种植棉花、水稻,其次是油菜、豆、麦,兼营蚕桑、畜牧,山地出产茶叶,有6个企事业单位。
葫芦湾村,户,人。葫芦湾大队驻地。
东北距武原镇18公里。以地处葫芦山湾得名。村内有服装厂、绣花厂、饲料加工厂、小学、合作医疗站等单位。附近有石料厂。
黄塘曲村,34户,人。
李家浜村,27户,97人。
许家湾村,24户,86人。
南湖大队户,0人。驻地石帆村。
位于澉浦自然镇西南。因地处南北湖的南湖沿岸而得名。辖13个生产队,1个林业队,8个自然村。有耕地亩。
解放初,分别为永安乡石帆、高阳两行政村;农业合作化时,为高阳高级社;年10月,属澉浦公社第五管理区;年10月,为南湖大队。
主要种植棉花,山地出产柑橘、茶叶、毛竹、桃、李、杨梅等;有制革厂等11个企事业单位。
石帆村村,户,人。南湖大队驻地。
村长3,米,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9.3公里。村内有陶瓷厂,制茶厂、针织厂、饲料加工厂、合作医疗站等单位。
黄沙坞村,户,人。
村呈长方形。东北距武原镇19.5公里。因地处黄沙坞得名。黄沙坞为丘陵地区,西北倚高阳山,东北靠鹰窠顶山。清光绪《海盐县志》称:“黄沙坞,岈然深谷,面纳云涛,洵湖溃奇赡矣。”该地盛产柑橘,为澉浦公社主要产橘基地。村内有大队服装厂、小学等单位。
夏家湾村,58户,人。
村内有大队小学。
南木山村,53户,人。
以地处南木山东麓得名。村内有大队小学。
朝东埭村,39户,人。
此处村民住房皆面东背西,故名。
北木山村,33户,人。
以地处北木山南麓得名。村内有大队小学。
高墙头村,30户,人。
麂山村,17户,61人。
以地处麂山东南麓得名。
澉浦公社渔场7户,23人。驻地澉浦。
从事淡水渔养殖繁育、捕捞生产。
澉浦集镇居委会户,人。驻地澉浦自然镇东门。辖7个居民小组。
澉浦公社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