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居垟墺村郑氏古宅焕发新活力

国庆温州采风之旅临近尾声,准备驱车回上海,与同行的小伙伴研究路线图时候看到“仙居”。仙居这个地方光是名字就足已吊起我们的胃口,既然回沪要经过,那就顺路去探访一番。

到仙居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的一位本家兄弟昌来,他是研究仙居古村文化的志愿者,找他当向导自然是再好不过了。根据昌来提供的位置图,我们按图索骥,我们来到了他所在的田市镇垟墺村。

垟墺村是座古村,村民以郑姓为多。据《仙居县地名志》记载,垟岙一村因祖居杨姓,地处山岙,故称杨岙,后杨姓渐绝,而演变为垟岙。但古村总是会赋予一些传说,据传很久以前,垟岙西边的山岙里住着一户羊姓人家,后来郑氏迁居此地,郑姓人为答谢那户羊姓人家改地名为垟岙。垟墺郑氏属于乐安南溪郑氏的分支,大约于清乾隆年间迁入村内。据《乐安郑氏宗谱》载:宋建隆初(年),伏、倣、攸、修兄弟四人由永嘉楠溪转迁仙居。郑修生有四子,至其二十八世孙郑兆汉始居垟墺。

随着时光不断前移,在经济浪潮的洗礼下,垟墺村也同大多数古村落一样,由一栋栋现代洋气的水泥小洋楼取代了原有的建筑,有幸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大多也残破不堪。然而在垟墺村的下坎自然村,却有一座古建筑,修葺保存甚是完好,这就是承先书院。作为书院的管理者,身兼仙居政协文史委文化研究员、仙居古村文化保护志愿者、仙居岩画拓片第一人的郑昌来给我们讲到承先书院的前世今生自然是滔滔不绝。

承先书院初建于年,距今已近年的历史,原址位于水口山,垟墺村郑氏先贤以“愿学者有志圣贤,承先代德泽”的理念取名,一改明初郑恕因靖难之变被诛而族人弃文的传统开始重视文教,让族中子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此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垟墺村郑氏族人。后因战乱等原因,承先书院逐渐没落,凋零破败,而同时期所建的大片郑氏古宅也同样遭受战火兵灾人祸,逐渐残破不堪。

近年来,随着仙居岩画的发掘与保护得到逐渐重视,专心研究古村保护和岩画拓片工作的郑昌来也忙碌起来,他四处奔走,积极上书相关单位建言献策,在相关单位的重视下,投入重金对郑氏古宅进行维护修葺。修复后的古宅保留原有的框架,以马头墙为主体结构,窗花饰以石雕,雕花风格多样,制作精细,尽可能接近古宅原有风貌。同时将具有百年历史的“承先书院”迁入古宅,赋予古宅更多的文化内涵,既展现了郑氏古宅恢宏建筑魅力,同时又向世人展现古越族神秘的文化符号,使得郑氏古宅得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焕发出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