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双庙乡上王村因地处山区与传统的民俗节日,传统的民俗活动既保持了原始的历史习俗,又融入了现代的文明气息。特别是冬至节活动已成为当地传统民俗节日的一大盛事,盛及百年,流传至今。
民俗活动冬至节在当地有三种叫法:冬节、过小年、贺冬。主要活动内容,包括吃“冬至圆”、祭祖、庙会、人会、“抢私下堂(仙居方言)”等,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是庙会中的一项,叫做“梁皇”。
做“梁皇”的习俗,据上王的老人相传,始自后梁武帝萧衍天监壬午(年)。据佛教典籍记载,梁武帝之皇后郗氏去世后数月,梁武帝常追悼哀念,昼则闷闷不乐,夜则耿耿难眠。一夜居寝宫,闻外有窸窣之声,视之,只见一蟒盘踞殿上,瞪睛哑口,以向于帝。帝大骇,无所逃遁,不得已蹙然而起,对蛇说:“朕宫殿严谨,非尔蛇类所生之处,必是妖孽,欲祟腾耶。”蛇为人语启帝曰:“蟒则昔之郗氏,妾生时曾嫉妒六宫,其性残毒,怒一发则火烙矢射,损物害人。死后受尽折腾,投胎为蟒。无饭食可充口,无窑穴可蔽身,饥窘困迫,力不自胜,又每一鳞甲则有多虫在啃啮肌肉,痛苦甚剧,若加刀锥于身。非常蛇亦复变化而至,不以皇居深重为阻耳,感帝平昔眷妾之厚,故托丑行骇露于帝,一切功德以见拯拔也。”帝闻之呜咽流涕,允蟒,遂不复见。翌日,帝大集沙门于殿,宣其由善之最,以赎其若。志公对曰:“须礼佛忏除烟疑方可。”
帝乃然其言,搜索佛经,录其名号,兼亲抒塾洒圣谕,撰悔文成十卷,皆采摭佛语,为其忏礼。又一日,闻宫室内异香馥郁,良久不已。初不知所来,帝因仰视,乃见一天人,容仪端丽。谓帝曰:“此则蟒后身也,祟帝功德,已得生利天,今呈本身以为明验也。”并殷勤致谢,言绝不见。因为有此传说,自此以后,做“梁皇”之俗遂得以传播流行。
五台山五郎庙也有传说是北宋时期,杨家将为了保卫大宋江山,不少战士战死沙场。为使这些死难将士不致成为孤魂野鬼,杨五郎别娘亲抛妻子,上了五台山当了和尚,为那些死难的战士做道场,念经诵佛,送他们走向极乐的西天。佛门为了纪念杨五郎的那份慈心,就把此事记载下来。后来的善男信女们,也经常效仿杨五郎,做起了法事。这种来历的法事,就叫“做粮王”。
双庙一带的做“梁皇”,大致有两种含义:一是为溺水而死的亡灵超度。传说凡溺水而死,其魂魄就在该处为水鬼,若要转生投胎,须找一个代替水鬼者,才可能转生投胎。为使溺水死者顺利转生投胎,避免替代轮流无尽,以做“梁皇”圆满功德而终止。二是“散”梁皇,将做“梁皇”用的斋饭供品、纸帛经忏烧给那些无后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使这些孤魂野鬼不再作祟,危害邻里乡村,其功德无量。虽然这些说法子虚乌有,属怪诞谬论,不着边际,但本着“可能”“也许有”的唯心思维,善良的民众还是纷纷解囊施舍。
做“梁皇”的所有开支,都是善男信女们自己筹集的。资金筹集好了之后,他们就开始自己念一些经文,如《寿生经》、《高皇经》、《更生经》、《心经》等一系列的经文。
民俗活动做“梁皇”的主要流程有:先在寺庵内拜《梁皇宝忏》,包括发文书、写疏文度牒、放焰口;其次制作花船数只,每只花船长达至少5米,用毛竹做骨架,外观用细白纸糊上,绘有龙凤图案,同时建有灯塔一座,犹如鼓亭灯,为八角玲珑,花船上放有经卷、钱物等。然后,在溪岸排成十里长廊再将花船上的蜡烛点亮。这项活动观赏性较强,很有节日味道。
花船为做“梁皇”必需之物,也是做“梁皇”法事的专用道具,花船内舱装有纸帛、经卷,分施孤魂野鬼后,能避免饿鬼作祟。花船能救度众生,能使溺水死者投生极乐。按佛家说法:人生愚昧,红尘纷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花船能超度苦海,登到彼岸极乐世界,也就是西方净土,佛家有“觉海慈航”之说法。因此,做“梁皇”必须要扮花船及“七妙宝塔”。
花船制作流程:把毛竹按花船长度裁截,劈成篾片,用木板做成底架,按船的形状,中央阔,船头尖,船尾狭,用篾片装钉船身及船沿。用纸或布将整只船糊包起来,填上颜料,画上花纹。再装饰上船篷、桅杆,船尾的舱板上扮一个船老大,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在使劲地划船。
做“梁皇”还请来和尚登台表演,和尚手摇摄魂铃,向过往的孤魂野鬼们邀请,并向台下四周广散糖果之类的物品。然后和尚就为这些孤魂野鬼们念《梁王忏》以及《三昧水忏》等。和尚的铃声和着念经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很是好听。和尚登台表演差不多耗时两个小时。
拜《梁皇宝忏》须在佛殿庙庵内举行,而且要三天三夜。花船应放在水岸边,在溪滩的水岸上搭建厂蓬,拜《慈悲水忏》一日一夜,然后再将花船焚烧。规定凡走过魇间(这间房屋有人亡故,未满五十日的)、血间(产妇生产的房屋,未满一个月)的人,忌入寺庵内拜忏,拜忏期间,忌食腥荤食物。
民俗活动据秀溪王氏族谱记载,双庙冬至节做“梁皇”等习俗,流传至今已达八百年之久,不但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已成为当地百姓自发的一种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它寄托了人们对先祖的哀思,反映了老百姓对先人的深切缅怀之情,也成为当地人们修心养性的一个有效载体。(文/仙居县农办,图/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