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居县项斯坑岭,逢人说项发源地,谜一样的

冬日暖阳,再次相约项斯古道。

我们口中的项斯古道,从福应街道的项斯村起步,沿朝阳山沟用脚步丈量到马加田村的路段。不过,这名字略显洋气,当地老百姓还是习惯称为项斯坑岭。

项斯村也是近年才改的名字,以前叫项斯坑村。光绪《仙居县志》记载,唐会昌年间,大诗人项斯居于此,因地处山坑,故称项斯坑村。

项斯的出身,大多认为其出身贫寒,会昌年间进士,任丹徒县尉,并卒于任上,生卒年不详,简直就是谜一样的人生。

万古桥

事实上,也有文章认为项斯实为官宦人家子弟,活了83岁,最后官至太尉,并非终于一个小小的县尉。

梨树红叶

对于项斯为台州第一个进士,并且是台州走向全国的第一位诗人,大概是没有争议的。

项斯多次不第之后,根据唐朝科举的惯例,需要拜谒当时的文坛名人,以求得推荐,让自己名扬长安。说白了,就是走走后门,求得有影响力的人向上层推荐,作为科举的敲门砖。

从这一层说,项斯不会是家境非常贫寒之人,否则他敲不了国子监祭酒杨敬之的门,也不会有“逢人说项”的典故,项斯的仕途之路可能更坎坷。

对于项斯考中进士的时间,有的说是会昌二年(年),有的说是会昌四年(年),年版的《仙居县志》,前面说是年,后面说是年,估计已经无法查实确证。

项斯的生卒年,仙居出版的文献里,基本都是认为生卒年不详,卒于丹徒县尉任上。但县外出版的一本书籍上,却明确记载项斯的生卒时间为公元年至年,并历经县尉、司空、观察使、同平章事、吉州刺史、太尉等职,也不知道出自何处典籍。

穿过项斯村向北走,村后的路旁有一小片的梨树,经过霜冻的洗礼,已经红于二月花——说实话,第一次见到梨树的叶子也可以那么漂亮。这种颜色,记忆里只有秋冬时期的乌桕树树叶可以媲美。

古道起点是现在被命名为“项斯草庐”的一个路廊,已经过去了千多年,这是不是当初项斯结庐读书的地方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路廊内还存有一块清道光年间的“乐善亭”捐助石碑,那是实实在在的善良风俗记忆载体。

清道光年间的“乐善亭”捐助石碑

古道保存非常完好,基本原汁原味,没有大的整修。一路上,相思树、坐道堂、苏州堂、水界石等人文景点为这冬季的彩色古道增添了观赏性。

万古桥

一座修建于年的万古桥,据矗立桥头的碑记介绍,该桥位于泗洲堂前,因山高水汹洪水阻路而集资修建。至今桥还健在,泗洲堂却已了无踪影。

依稀可辨的“水界”两字

在离马加田村不远处的古道一侧岩壁上,仔细辨认依稀还能看出阴刻的“水界”两字。水界为佛教术语,内容精深无法深度解读,但此处非常朝阳,今天是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走到此路段,被冬日暖阳晒得面色发紫,也是此山被命名为朝阳山的来历,更是“逢人说项”成语的发源地。

项斯坑岭古道,曾经是仙居东乡群众通往临海、天台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山上的村民通往仙居县城的唯一主干道,山民斫柴后担到城里卖后,再购买盐等生活必需品回村,均经此山岭古路,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过水界石,便到了马加田村的地界。

马加田村只有二十几户,现在平时已经无人居住。随着古道的慢热,有村民在老房子里修建了游客中心,通过预约可以提供膳食。

马加田村过去约一里许,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三角地村——事先通过熟人预约,一户村民已经为我们烧好了地道的仙居浇头面。

三角地村名的来历,据说村附近有三个山顶,距离相当,呈三角形,村处其中,故称三角地。

这个时节,三角地村最热门的就是番薯制品了,番薯干、番薯面,做起了番薯戏。有好看的美女说,到了三角地,我们起码能实现了番薯自由。

吃好温暖的浇头面,买一点地道的山货,我们原路返还。一路山,发现项斯村、马加田村、三角地村,都修建有平水大王庙,这平水大王又不知道是哪方神圣了,在此备受崇拜。

项斯村的平水庙已经增挂了项斯庙的牌子,据说也供奉了项斯,本想顺路过去瞻仰一下,不料错过路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