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州仙居出台文化共富三十条打造五大品

台州仙居,自下汤发祥,瓯越建国,秦皇置郡,东晋立县,真宗赐名,历史绵延六七千年。

古往今来,山水形胜、秀绝江南的自然环境,塑就了仙居人独特的性格特征;源远流长、繁荣兴盛的传统文化,涵养出了这座城市的大气品格。

在时间的洪流中,囿于万山的偏隘已经不再,接续古仁人之风,让新事物的传播、新思想的交流和新理念的形成,再度引发仙居开始琢磨:如何让谦恭有礼、甘于奉献、为人利他的人性永续,让城市的精气神得到挖掘和提振?

仙居的答案是:把握文化发展使命,用文化滋养城市,让城市更包容、群众更阳光、干部更敬业,让仙居更加开明开放、海纳百川。

5月10日,仙居县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仙居工程促进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简称《文化共富三十条》)——以打造理润善学、“大气仙居”、文明有礼、文化惠民、数字文化等五大品牌为目标,推动形成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文化发展格局。

让文化底蕴影响到更多仙居人

城,是岁月的沉淀;镇,是文明的集聚。在仙居这片土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镇古村落,宛若一颗颗明珠,串起数千年的历史文明。

从仙居县城驱车约22.5公里,行至皤滩古镇,陡然从现代都市切换到到古风古韵。从皤滩古镇东出1公里,有个叫山下的村庄。村庄紧依道渊山,鉴湖水穿村而过,古人称之为:“秀挹桐江”。

据考,村落始于唐代晚期,村民多为晚唐诗人方干后裔。村里有一座名闻遐迩的桐江书院,系宋乾道年间方斫所建,以其祖先方英先生是桐庐人因名“桐江”。

当时,方斫以桐江书院为载体,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吸引了众多学者与之交往。加之理学家朱熹莅临仙居规划县城,两次于桐江书院讲学并送子求学,还亲自题下“鼎山堂”的匾额。从此,“桐江书院”声名鹊起,“四方之学士文人,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以至在皤滩乃至仙居,出现了“袤及千里,弦诵之声洋溢,人才辈出”的鼎盛景象。

驻足观览,满院清雅温馨的书卷之气仿佛扑面而来。而位于桐江书院西侧的山下村古戏台、道渊古宅似乎浸润了书院的高雅气息,颇具文化品位。

古戏台建于清道光年间,台面大体呈正方形,四根石柱上方下圆,顶部飞檐挑角,古色古香,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紧挨桐江书院的道渊庄古宅为清同治年间学士方立诚所建,共有房子30多间,布局严谨,雕梁画栋,是古民居的典型代表。

“岁月易逝,桐江书院对于后世的儒士来说,是精神上的归宿意义,但对现在的人而言,更多的是参观景点时的‘到此一游’。”仙居县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娄勰说,这也是仙居出台《文化共富三十条》的重要原因——仙居文化遗产丰富,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出来,为“我”所用,为发展所用。

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载体

亦如书院、古宅没有得到传播和引导,仅仅就是一个建筑,《文化共富三十条》的出台,若是没有载体依托,也只是一份文件而已。在文化传播上,还是要依靠各个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仙居人民。

文件中提到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其中囊括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条举措。具体如何构建?仙居锚定了文化礼堂。

例如仙居县山下村,桐江书院、道渊古宅、朱熹、方氏、根雕文化等,都是它的“标签”,仙居便将该村文化惠民品牌定为“儒理文化”。

皤滩乡山下村工作人员方天红介绍,目前,村里将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全部修缮,在恢复旧貌的前提之下,最大程度地提升展示效果、保护古迹。道渊古宅作为村文化礼堂,在布局设计上,安排了“耕”特色展厅、“读”特色展厅、古装剧本杀、农家书屋等。

“全部完工后,村里将以‘文化礼堂+研学’的方式,让青少年实地感受文化浸染,感受村貌变化、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获得感、认同感和传承感。”方天红说。

像这样承载着城市内在精神文化的文化礼堂,在仙居俯拾皆是。

目前,仙居县累计建成礼堂家,5月底前,仙居将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

以此为基础,计划完成24家文化礼堂帮扶提升,开展数字化微改造、书香礼堂、古韵礼堂等特色礼堂创建,培育四星级文化礼堂10家、五星级文化礼堂5家、省级示范乡镇1个,把让文化礼堂建设成为带动和发展乡村振兴的“共富礼堂”。

同时,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万场艺演进村居活动正在全面开展,“我的村歌我来唱”一村一歌已唱响,专门为乡村老年人定制的农村文化礼堂银龄文体大比拼活动已举办50余场,仙居县各乡镇排出的余场各类乡风民俗、农事节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既有效提升文化礼堂效能指数,更切实推动文化赋能乡村精神文化共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