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海市象坎东村,台州城外安禅寺,潘耒借宿

安禅寺

清朝康熙期间任职翰林院的学者潘耒《游仙居诸山记》的记载中,潘耒从临海到仙居的途中,曾经在进入仙居前的最后一夜,借宿于“象坎之安禅寺,寺在深坞中,松篁四围,钟鱼清杳”……

东村村

于是,一直想去走走看看潘耒先生笔下的安禅寺,再顺便找找附近的张布墓。

刚好这个周末去白水洋有事,导航搜索了一下“安禅寺”,离白水洋仅有几公里之遥。事毕,驱车前往。

距离目的地还有一公里许,前面道路因电力施工无法通行,干脆下车徒步前行,正好领略一下沿途秋收风光。

路旁有“粮食功能区”石碑,按规定功能区内只能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看到有种植番薯的,不知道算不算违法了?

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农正在收割稻子,一台单人脚踏打稻机已经下田,准备履行脱谷的功能……农田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东村是个千人以上的大村,属于象坎片村之一。据出版的《临海市地名志》介绍,西村与东村相距一公里,东村有一岩形似佛龛(kan),西村有一岩形似大象,故二村合称为象龛,后演变为象坎。在西边的村庄称为象坎西村,简称西村;在东边的村庄称为象坎东村,简称东村;加上附近的长田小村,合称为象坎片村。

走进东村,零零落落见到几个村民,村庄整体还是显得冷清。

解放初临海建立有象坎乡,年并入白水洋乡。年7月随当时的白水洋公社划归仙居县,年6月划转临海县,东村现在属于临海市白水洋镇下辖村。

安禅寺就坐落在东村的长田山北麓山脚下(寺后山脚)旧寺址。

据矗立在寺内的“安禅寺简介史碑”介绍,安禅寺为临海市城西著名道场,始建于唐五代后周广顺1-3年(公元-年)初名为禅师庵,宗治平三年(公元年)改名为安禅院,清康熙16年(公元年)僧道修重建,名为安禅寺,《嘉定赤诚志》和《台州府志》均有记载。香火鼎盛,名扬台州。约在中华民国三十三至三十五年(公元-年)被白水洋当局拆毁,取其材料以作它用。

  现在的安禅寺于年11月奠基,年10年大雄宝殿上栋梁结顶,年11月21日(农历乙酉年十月)隆重开光。

我们看到寺内僧人有五、六位,其中一位师傅热情邀请我们吃午饭,因还有他事,婉言谢绝了师傅的好意。

安禅寺现有建筑高大壮观,观音佛像宏伟精美。门口写着对联“地名象坎民古随日月,寺曰安禅佛慈护生灵”。

清朝初期的潘耒,六岁丧父,依靠哥哥潘柽章生活。康熙二年(),哥哥潘柽章因受到《明史》案牵连,被凌迟于杭州弼教坊。其嫂沈氏遭到流放,那年潘耒十七岁,徒步送嫂嫂。沈氏流放至广宁(辽宁省北镇县),中途流产,服药自杀。此后潘耒历尽凄苦,经寒窗苦读,入授翰林院。后来遭到小人诽谤、谄害,仕途急转直下。于是寄情山水,从临海一路徒步游历到仙居,写下著名的《游仙居诸山记》,在进入仙居地界的前一天晚上,就“宿象坎之安禅寺。寺在深坞中,松篁四围,钟鱼清杳。明晨越岭……”

安禅寺也因为潘耒的借宿再次有了名人效应,也成为《游仙居诸山记》中仅记的临海二处景点之一。

现为临海市级文保单位的张布墓,根据导航搜索的地址,却是导到了另外一个村庄里的民房内,寻找失败。

张布墓前石雕,图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8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