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化工一条江到最美家乡河

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从“化工一条江”到“最美家乡河”——浙版“小长江”永安溪的绿色转型路

新华社记者王俊禄

长江经济带是典型的流域经济。类同于“微缩版”长江,浙江省第三大水系椒江的源头永安溪,也曾遭遇化工围江、采砂无序、污水直排等乱象。近年来,永安溪流域通过系统性修复生态环境,重塑发展动能,原本的“垃圾河”已变身“风光带”和发展的“绿色引擎”,并获评“最美家乡河”。

从“靠水吃水”到“护水爱水”,绿色发展唤回山川底色

发源于浙江仙居的永安溪长.30公里,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与上一时期长江沿岸面临的水土流失、化工围江、码头无序等问题类似,记者多年前采访时看到,永安溪曾经千疮百孔。河道采砂、石材加工、垃圾倾倒、污水直排、非法捕捞等人类活动,导致防护林和湿地、鱼类等资源骤减,水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人们“靠水吃水”“涸泽而渔”,直至“母亲河”变成了“垃圾河”。

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爱水重在治水。近年来,我们严控污染源头,绝不让污水流入永安溪。”据仙居县委书记林虹介绍,按照“控增量、去存量”思路,仙居以水定产、水陆统筹,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另一方面关停低小散的医化企业,将城南医化园区整体搬迁,经济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企业一律推行清洁生产。

在仙居县上横街村栽着花草的“花香猪舍”,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养猪变成了集中养殖、污水纳管。仙居率先在全国县一级实施“全域农村人畜分离”改革,在村外集中建生态养殖小区,有效杜绝了农村养殖污水直排入河。

同时,仙居率先实施“全域河长制”,责任制涵盖了从县领导到村民等各个群体。自称“河小二”的仙居环保志愿者吴福明说,近年来,他们成立了由私营企业家和个体户组成的护河队,目前已发展到了多人,不定期开展公益巡河。

从“靠水吃水”到“治水护水”,永安溪迎来了发展新篇章。通过“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全民参与治水,仙居成功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连续两年获得浙江治水最高奖“大禹鼎”。年底,永安溪被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等单位评为“最美家乡河”,成为浙江唯一入选河流。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动能转换迈向高质量发展

“永安溪一定要保护好,只有溪水清清,钱才能流淌而来。”仙居县尚仁善居民宿老板陈江峰说。他原是一家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后回到家乡仙居开起了民宿,多万元的投资仅两年便回本。

如何将生态禀赋转化成金山银山?仙居依托永安溪山水,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构建了生态健体休闲带、地域文化体验带、美丽田园风光带等,打响了“四季花海”品牌,民宿经济迅猛发展。

永安溪畔,总规划公里的仙居绿道与江水紧紧相依。这条叶脉状的绿道网,将散落在沿线的山水田园、滩林溪流、古村名镇等优质旅游资源串联,成为一条“绿地图”。绿道为沿线村提供就业岗位多个,实现农民人均增收余元,沿江各村村集体经济增长速度比非沿线村高53.6%。

“仙居经济的发展,要着眼于延长、提升产业链,真正迈向绿色化。”林虹认为,绿色发展绝不仅仅是减少污染,更加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标。

循着这样的理念,台州(仙居)医疗器械产业园应运而生。主打可视喉镜的浙江优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园企业,董事长王卫东原来从事化学原料药销售,没想到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率先实现绿色生产之后,每年产值增速高达50%以上。他说,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企业已转向“绿色智造”领域,驶上发展快车道。

从诞生到现在的两年时间,医疗器械产业园已签约入驻19家企业,发明专利近项,这个“高亩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园替代了原有的化工污染项目,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探寻一条“环境与经济共栖之路”

“仙居试图通过调整‘唯GDP’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探寻一条环境与经济共栖之路。”林虹认为,绿色发展必须实现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仙居加快转化“金山银山”,从当年的欠发达县,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县域绿色化发展改革试点县。年,仙居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83%,增速高于GDP三个百分点;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取得“全民共识”是永安溪治理的又一条秘诀。“厕所革命、垃圾分类、人畜分离……通过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设计,将百姓的‘家事’变成了自觉的集体行动,激发了群众的创造性。”仙居县县长颜海荣说,全县群众对绿色化发展满意度达到90%以上,城乡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55%。

据介绍,聚焦高质量发展,仙居将围绕着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进一步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激活自主创新能力,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