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居县官路镇大筻村,首任县令羊氏后裔县内

北京皮炎专科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526093.html
北京皮炎专科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526093.html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三年(公元年),从当时的始丰县划分出东南乡,设立了乐安县(后改名为永安县、仙居县),首任县令为羊忻,大筻村的鼻祖便是羊忻之弟羊愔。

羊氏,在仙居属于小姓,据说本姓为羊舌氏,到了春秋末期,羊舌氏的子孙开始简化为单字“羊”为姓。

羊愔,曾任峡江县尉,辞官后来到二哥羊忻担任县令的乐安县括苍洞修道,有一天吃了山石间的灵芝,身轻如燕,他去乐安县城看望二哥,晨去暮归,非常迅速轻便。羊愔后修成正果入黄岩委羽山,再也不见踪影。羊愔作为道教人物,在仙居的名气仅次于葛玄(现在仙居的括苍山深处还有葛玄村)。

羊愔的后裔,最大的聚居地在磐安县的大皿村,号称“中华羊氏第一村”。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羊氏族人羊文万为避乱逃到仙居的大筻居住,羊文万便是仙居大筻村的羊氏始祖,至今已经有近年的历史。

首任县令羊忻的后人中,最大的功绩是修建了仙居第一条古堰——汤归堰。汤归堰位于下各平原,据下各中学张朝辉老师考证,羊忻第十一代后人羊溥与亲家公汲渊二人倾尽两家财力修建而成,连羊、汲二位夫人的陪嫁品都拿出来卖了。堰修成后羊、汲两家破产,而汤归堰至今还在发生巨大的作用(后改名为张怀湖堰,因上世纪五十年代,该堰由当时的下张、怀仁、湖山三个乡联合修缮扩建,灌溉面积增加至亩,夸大了一半)。

汤归堰的修建,民间习惯称是“羊汲二公”所建。结果《仙居县地名志》写成了“杨及义公”主持开凿,属于误读无异。

我们到大筻村的时候,正在田头为“红美人”果树除草的85岁羊真祥老人,对素不相识的我们非常热情,带我们游览了羊氏祠堂、明清年代建造的矴步桥等古物,最后还帮助大家挖了好多的竹根笋。

羊真祥老人说,解放初羊氏祠堂曾经作为小学,他在里面读过书。那时候大筻村分为上坎、下坎,祠堂里也分为上坎、下坎的孩子分别就座。

羊氏祠堂曾经作为小学,他在里面读过书。那时候大筻村分为上坎、下坎,祠堂里也分为上坎、下坎的孩子分别就座。

整修后的羊氏祠堂,里面悬挂了羊忻、羊愔、羊文万等先祖的画像,介绍了羊氏先祖的光辉事迹。几根木柱上的对联还保存着原样,部分毁损的字迹却已经无法还原。

位于大筻村西面,现在的仙居至磐安公路西北侧、北岙坑(当地人叫石井溪)上的矴步桥,与大筻村几乎同龄,也是初建于明末清初时期。老人说,这里有一百二十多个矴步石(我们没去数,不知道是不是准确),以前仙居通往东阳、永康方向的必经之路(那时候还没有磐安县),是目前县内保存最完整、最好的古矴步桥。近年进行了整修,成了大家洗衣服、游玩的好地方。

在大筻村口,有一座古路廊,现在也修葺完好。古路廊和矴步桥一样,都曾经是丈姆坑古道上的善良风景,供过往客商行人歇脚茶饮之所。它们的存在,既诉说了古道曾经的辉煌,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发展,更印证了古人尚善的的风气。

关于大筻村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大筻村始祖羊文万逃到北岙溪畔居住时,自然少不了捕鱼补充食物。而据查询,“筻”是一种捕鱼的工具演变出的字,至今字典里对“筻”的解释还是捕鱼工具,因此一开始村名就叫羊筻村,后演变成大筻村。二是说羊文万来到此地时,这里原来是荒坦吊羊之地,仙居土话就叫羊筻,后演变成大筻村。

00:05

太阳渐高,羊真祥老人带我们竹荫深处挖竹根笋,既避开了酷热,又让我们体验到了寻笋、挖笋的乐趣,更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地地道道的仙居山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