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到下塘下村,还是意外之行。本来和朋友相约去雪洞的,传说雪洞是张天师在仙居的修炼道场之一。不料过山背村后,前面道路整修,一切车辆禁止通行,无奈掉头另觅他处。
下塘下村与山背村咫尺之遥。
中国文化讲究上下对称,有了下塘下村,必然还有个下塘上村。而下塘的“下”,本意却是从“项”字演变而来。传说该村一开始的祖居原为项姓,因地处山岙,低凹如塘,所以村名叫项塘村。后来项姓慢慢衰落,朱姓逐渐兴盛,就改为下塘村。再后来村子大了,就分为下塘下、下塘上两个村。
并不多见的两层路廊下塘下村朱姓始迁祖朱锡庆是个生产能手,仅仅儿子就有九个,每个儿子都练就一身好武艺,最擅长的是人手一双短棍,在那冷兵器的时代,九兄弟凭着十八根短棍威震八方,除暴安良,确保了一方平安。至今,下塘下村朱氏后裔说起祖上的十八短棍,自豪之情跃然脸上。
20世纪30年代,下塘下村还出了一位革命烈士朱福真。在那动乱的年代,朱福真揭竿而起,组建了一支十几个人的队伍在仙黄温边境劫富济贫,保护靠挑私盐谋生的农民。年11月,已经发展到30余人的朱福真领导的队伍编入红十三军仙居游击队。朱福真后于年冬在上张苦竹坪被反动派杀害。
村内古物古迹颇多,最值得骄傲的要数清光绪六年(年)留存、保存基本完好的一个古路廊了。路廊的石质门楣上阳刻的“烟霞深处”四字,虽然经过岁月的无情吊打已经有了损坏,但基本还是清晰可见。烟霞的本义,可以作为“云雾灵气”来理解,“烟霞深处”石刻匾额印证了仙居作为“烟霞第一城”的历史存在,也印证了仙居作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仙家的修炼绝佳场所。
两层的古路廊在仙居的历史上并不多见,“烟霞深处”石刻匾额更是仙居唯一。路廊还是浙贛盐瓷古道的实物例证,明清时期附近村民用自家养的鸡鸭挑到黄岩一带换取食盐,回来后再从苍岭古道经过金华、衢州直到江西景德镇,用食盐换回瓷器后原路到仙居、黄岩等地贩卖,用脚步丈量了浙贛古道,也繁荣了本地的商贸集镇。至今,古老的石板柜台在路廊的屋檐下默默地诉说着自己的丰功伟绩。
门架保存完好的“熏风南来”宅院,也仅仅这个门架还在坚挺,落款的字迹已经模糊不堪。我们正在辨认间,一位老者说,这匾额原来并没有落款时间,是后来修葺的时候加上去的,不准。
在一户人家的门楣上,潘同学依稀辨认出了“永远革命”字样。
一条小溪贯穿着村庄全景,溪边一座纯泥墙的四合院很是显眼,这在多雨水的江南地带也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