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志杰单县中医发展史略

脸部白癜风如何治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07.html

单县中医发展史略

作者/郭志杰

单县地属北温带黄河冲积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丰腴的土壤。单县中医药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时代。

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曾在单县一带采集、渔猎、生活。教其子民“结网罟、教鱼佃”,“造屋庐,改善居室”,“养蚕化布,改善衣着”,从而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是人类卫生保健史上的一大进步。伏羲“治琴瑟,以作乐曲”,“兴嫁娶,俪皮为礼”,人类从野合到偶婚,婚姻形态的演变,大大减少了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帝王世纪》云:伏羲氏“制九钎,以拯妖王焉”,伏羲发明九针,开创了针灸治病的先河。

唐尧虞舜治理天下的五帝时期,贤人单卷和他的部落在单县一带渔猎、采集、耕作、生息繁衍。单卷带领他的子民们“立于宇宙之中”,“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不争不求,自然无为,这种精神生活追求,应是最早的中医情志养生。当时地表水丰沛,而单父却教子民“凿井而饮”,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人们开始注意了卫生保健,这应该是最早的养生保健,是现代养生学的滥觞。

单县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单县的马堌堆、李堌堆、孙堌堆、后牛楼4处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骨针甚至有巫从事占卜用的卜骨。巫的出现,孕育着兼有医的活动,骨针和卜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单县在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巫医和针灸学的发展现状。

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逐渐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哲学体系,为中医中药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间,曹县莘塚集人伊尹生活在曹单一带,他是代言天命的大巫师。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伊尹发明《汤液经》,被后人尊为“汤液圣”。伊尹《汤液经》为后来张仲景撰著《伤寒论》提供了重要范本。

周初,周成王封少子姬臻于单父,单县始建城邑。单文公,单襄公八世孙,精通中医药,被聘为楚国医官。为避秦乱,辞官行医于单县及彭城一带,后落户井山,悬壶济世,炼药救民,活人无数。世称“单善人”。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等百家争鸣,儒、道学术思想的活跃,也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道家鼻祖老子李耳,曾经在单县境内浮龙湖(古称孟渚泽)岸边隐居悟道九年,腹稿《道德经》。他在此行医传道,而民从之,数千人聚居形成八卦城——李新集。老子后西出函谷关,退而隐居老君山。

在道教的理论体系中,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理论是对中医理论的很好诠释。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德经》《庄子》的道家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医理论,两种看是不关联的学问互相交融,最终到达了如今人尽皆知的互通境地。

道家思想绵延流长,到唐代贞观年间,单县人陈子春,虽考中进士,但他爱好道术而不愿做官,遨游四方,入名山学道,探究道家真谛,采摘灵药,治病救危,接济人民。宋代有名的道教人物单县人甄栖真,字道渊,自号神光子。据《宋史》载,青年时期的甄栖真博涉经传,长于诗赋。参加应试考试,不中第,遂弃其业,阅读道书,精研歧黄,与隐人海蟾子以诗往还,论养生秘术。著有《还金篇》两卷本,今尚存。

儒家的“中和”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八卦”体系、“阴阳”观念、“五行”观念、“气本论”以及“一以贯之”、“辨证思维”等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和模式。儒家“君君、臣臣”的理念,对中医制方原则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君、臣、佐、使的制方原则。儒家“孝”理思想深深植入医德之中,放大而为“仁”,“医者仁心”,医者于治病救人之中体会做人之理,践行君子之道,推己及人,普济天下。儒家的思想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医成为中医发展的中坚力量。孔子弟子宓子贱、巫马施先后执政单县,儒家思想对单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世为名医者,不乏儒者,单县中医发展史中不乏儒医。如明代单县人,郭东,世为名医,精通儒学,精于望诊,人称“圣手神医”。明代单县人喻言慎,太医院御医,明崇祯年间为乡饮介宾。晚年行医乡里,为民治病,精养生之术,寿岁。清代单县人吴大奇,精于岐黄和养生术,医行乡里,给人疗伤治病。清康熙年间,山西太原府同治单县人朱埕,致仕回乡编著了《朱氏验方》一书。诸如清代单县人郭鸿嘉,卢铸、卢钖进父子,王敬典,包圣训、包世璠父子,李迈基,刘春峰,王守藩,刘衍刚,吴祯祉,古震宇,刘尹甫等,都是名享一带的儒医。新中国成立之后,被誉为“百姓医生”的一代神医郭宪庭,不仅医术高明,药到病除,而且处处为病家着想,一生克勤克俭、接济病人无数。其子郭志尧,继承父业,秉承父志,身患绝症,坚持坐诊,与疾病争分夺秒,把最后的生命献给病人。

在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医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年伴随着鸦片和商品的大量输入,成批的外国传教士以资本主义的炮舰为后盾涌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几乎深入到各个城镇和乡村,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势力。晚清及国民时期的统治者及西方文化激进派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迎合了入侵者灭绝中医的野心,导致了中医走上了几乎被废止的境地。北洋政府无视中医药学科,把中医药排斥在正规国民教育之外,所谓的“学校系统漏列中医”事件,引起全国中医药界的震动。国民政府,以全国卫生系统会议形式通过了“废止中医案”,引发了全国中医的抗争。

单县在中医的抗争中,从事中医药人员纷纷开办药铺、诊所,坐诊行医,以实际行动支持全国的中医药抗争。清末和民国时期,单县境内知名中医近人,中医药店铺97家,分布在单城和各个乡镇。中医药店铺成为解放前和建国初的主要医疗机构。如:揭仲元的“天源堂”、甄洪彬的“修善堂”、王守俭的“三省堂”(年改为鸿济堂)、王桂宾的“鸿济堂”(始创于徐寨,后迁于单城东关街)、王修己的“三圣堂”、刘殿英的“怀济堂”、黄岗揭世宾的“玉春堂”(由天源堂分出)、曲明云的“永安堂”(从怀济堂分出)、张瑞生的“东亚药房”等。

不少药铺有中医坐堂行医。中外科药铺(诊所)有:单城关的候一亭、徐寨的王桂宾(堂号:鸿济堂);在家设诊所的有:刘仍学、李文农、马安仁、崔本堂、孙中时、郭宪庭等;中医内科药铺(诊所)有:刘培秀、古震宇、黄岗的揭曰杰(堂号:东玉春)、李新集的姚定业、赵庄的邵宗尧、蔡堂的蔡金芝、郭村的李良贤、郭村的林福田(堂号:德生堂)、王小庄的赵德尧、贾楼的贾汉杰、安韩庄的刘松亭(堂号:北林堂)、聂付庄的邹圣德(堂号:法元堂)、朱庄的朱坤伦(堂号:济民药铺)、刘新庄的朱德中、付寨的卢尚民、刘新庄的刘天兆(堂号:永济堂)、李新集的郭耕新、刘水口的赵云需、龙王庙的齐居子;中医喉科药铺(诊所)有:黄岗的陶学良(堂号:六春堂)、孟张庄的孟宪珩、王楼的黄开先;中医眼科药铺(诊所)有:终兴的侯心毅;中医综合科药铺(诊所)有:小朱庄的朱伍车、曹马镇的杨作彬(堂号:仁和堂)、曹马镇的庞善彬(堂号:保元堂),还有张楼的张敦五、杨楼的袁以温、高老家的高胜彩、李新集的姚绪光、黄寺的针桂珠等。

新中国成立后,单县县委、县政府加强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和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年单县人民政府设卫生科,年改称单县卫生局。主要医疗机构设置有:年全县12个区相继组建了医药合作社,吸纳民间老中医进医药合作社。年,在医药合作社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12个区卫生所。年,医院1处,区卫生所13个。年,区卫生所发展到15个。年,全县的中医药铺和西医诊所,由个体开业,转为联合经营,县城内组建成5个联合诊所,全县共有联合诊所78所。县建立医药联合会,总会1个,区分会13个,会内医生人。年,单县设立联合诊所65个,中西医人,其中中医人,西医70人。

年,医院医院合并,医院,医院设立中医科。17个人民公社都建立了公社卫生院,有95个生产大队建立卫生所,训练脱产保健员人。达到社社有院,片片有所,村村有不脱产卫生员,全县形成了医疗预防网络。

年12月,黄岗、终兴、蔡堂、徐寨、郭村、高韦庄6医院,改建为全民所有制的县分院。医院医院。年增设花园、罗庄、芦墓、陈蛮庄、十里铺、朱集、李新集、马楼、大李海、曹巨集10医院。至此,全县有7处县分院,18处人民公社卫生院。各人民公社卫生院均有中医坐诊,每个卫生院均配有中药。

年开始,以生产大队为单位成立保健室,保健室设保健员。保健员身背保健箱,巡回田间、地头,为群众治病。年全县共建立保健室个,培训保健人员人。同年开始推行合作医疗。

年,遵照毛泽东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精神,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各乡镇卫生院创办卫校,卫校教学本着中西并重方针为各生产大队培训赤脚医生。生产大队保健室更名为卫生室,每个卫生室配备2—3名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承担起预防、诊治、接种、除四害、卫生科普宣传等农村公共卫生的全部任务,成为独当一面的全科医生。

年,单县成立中医学会,领导统筹全县的中医药的教育、学习、科研,培育中医药人才,进一步发挥了中医药健康为民的作用。

年全县普遍实行合作医疗。全县共建立卫生室个,中西医人员达人。医院、医院到村卫生室,单县医疗卫生实现了全覆盖。

年,医院实行开门办院,上下交流(赤脚医生与公社卫生院医生交流),促进了“三土四制”(土医、土方、土药,自采、自种、自养、自制)的开展,自制中草药使用率达30%以上。

年2月,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体制,人民医院随之改为乡(镇)医院。年,全县设7所中心卫生院,20所乡镇卫生院。年,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将全县个卫生室改为个卫生所。卫生所在行政和业务上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实行“院办院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医院,年5月正式开诊。医院外,医院、保健所、防疫站及县分院、医院都设有中医科室,农村卫生室大都是中西医结合人员。年,医院5所,保健所1所,防疫站1所,县分院5所,医院21所。年,将全县个卫生所调整为个卫生室,行政和业务上仍属乡镇卫生院管理。

年全县公办、民营卫生机构31所,医院、卫生室26所,妇幼保健院1所,结防所1所,疾控中心1所,卫生服务中心2所,中医药人员大幅度增加。

年10月,单县卫生局成立中医股,年成立单县中医药管理局。年,全县有各级医疗机构个,其中,医院21个,卫生院21个,卫生室22个,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疫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门诊部3个,急诊中心1个,专科疾病预防机构1个。其中,全县有中医医疗机构18家,占全县医疗机构的3%,医院1家,中医诊所17家。

年,乡镇卫生院建设国医堂。到年,实现全县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建设全覆盖。其中高韦庄中心卫生院、李新庄中心卫生院、徐医院通过省级中心卫生院国医堂建设项目验收,李田楼卫生院、谢集卫生院、医院通过国家级中医馆建设项目验收。

截止到年,有中医药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处,医院1处,设有中医临床科医院和保健院2处,全县22家乡镇卫生院均设有国医堂。共拥有执业(助理)医师名,其中中医类别医师名。全县共有中医诊所21家,其中5家中医诊所可以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医院共设有13个临床科室,中医执业医师48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7人,中医护理17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将中医的传统经脉学说、方剂精华、五运六气精髓,与追索疾病根源,培元固本、从源头上化解病因的祛病“治人”的方术、方法传承下去。单县人民政府在发展中医、搞好中西医结合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国之初,由县卫生局牵头,对单县名老中医及后人和带徒情况进行筛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建医药合作社,吸纳民间老中医进医药合作社。年,又在医药合作社的基础上,组建区卫生所、建立联合诊所,吸纳更多的中医人才发挥医疗保健为民的作用。年从世锦当选为单县人大代表,年,著名老中医郭宪庭被推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单县政协副主席。为著名老中医参政议政创造了条件,提高了中医的地位,促进了中医的发展。

年8月,单县医院成立,设中医科门诊。单县四大名中医有郭宪庭、卜静斋、崔春亭三人进入医院,医院,为发挥名中医的作用创造了条件。后有郭志尧、付永魁、沙钦稳、陈文光、王淑梅、郭德莲等陆续到医院中医科工作,医院中医队伍不断充实壮大。医院,年5月开诊,单县境内的知医院,为中医特色专科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培养中医人才、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县委、人委于年8月对行医5年以上的中医,开办了历时4个月的中医进修班,50名中医参加进修培训。年,单县县委、人委下发“开展中医工作的意见”,要求每年都要开班中医培训班,三年内,要求把55岁以下的青壮年中医普训一遍,系统学习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的基本原理,交流临床经验。当年举办的中医进修班,52名(其中有成武县20名)中医参加进修培训。县卫生局分别于年、年举办中医进修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进行实践操作。年县卫生局在菏泽卫校举办中医学习班,学制三年,50余人参加学习。其间,地区卫生局多次举办新医疗技术培训班,重点学习针灸、拔罐和新医疗法。

年10月,单医院承担山东省首届中医外科学习班的培训任务,历时三个月,来自全省10多个地、县32医院学员参加学习。单县中医学会理事长、单医院副院长、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郭志尧任主讲,编写了长达40多万字的《中医外科》讲义,对疮疡、红斑狼疮、皮肤病、瘿瘤、乳病、血管病等疑难痈疾分章别类进行讲解,把诊断治疗、内外验方融为一体,望闻问切,分条缕析,学员收获颇丰,为全省培养了一批中医外科人才。

单县县委、人委下发的“开展中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名老中医每师带徒1—3名,严格规定了学习制度,订立师徒包教包学合同,三年内出师达到中医士水平。三年出师后,由县统一安排工作。年27名老中医带徒弟54人。年,将年以来的中医药学徒人员转为集体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改吃商品粮。年,通过考核,选拔9名中医药人员参加全民所有制医疗机构。县委、政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搭设平台,定期召开中医学术交流会。

年,郭志尧作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带高徒师承老师之一,带徒弟渠慎连,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收徒仪式。年,付永魁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五级师承指导老师,带徒孙建华、渠显涛。年张祥培、渠慎连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五级师承指导老师,张祥培带徒王尚全、王云霞;渠慎连带徒瞿冬青、杨九三。年,单县中医药学会会长、单医院院长、单县第一届“十大名医”王守民,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五批五级师承指导老师,带徒付海霞、王秀丽。

年,单县县委、人委下发“开展中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县、社医院都要一至二名优秀的西医师或医士,拜中医为师,负责继承和总结著名中医的经验学术,抢救中医的学术经验。”《意见》的贯彻落实,掀起了“西学中”的热潮,培育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人才。县连续举办两期西医离职学习班,针灸、推拿学习班和中医讲座。收集、整理民间中医土单验方,开展医术交流。县、社医院举办“西学中”业余讲座。医院举办赤脚医生学习中医学习班,医院举办各种“西学中”骨干学习班,并建立中西结合病床,订立科研项目。

年,县规定对于西医学习中医,并在中西医结合上有贡献的,在晋升时予以照顾。年,医院骨科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技术,并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闭合手法复位,经皮髓内穿针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医院率先开展了关节置换手术,启用中西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研制了创伤系统药物,伤科1号、伤科Ⅱ号、仿科Ⅲ号,并获山东省医药监督局制剂许可证。

三是挖掘中医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单县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力挖掘民间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民间验方和祖传秘方的治疗作用。仅膏药类就有5家:徐寨镇乔集村马氏膏药、浮岗镇程家膏药、高老家乡陈家膏药、浮岗镇堤头村吴氏家传膏药、浮岗镇李新集焦庄村宋氏活鸡接骨膏。还有一些丸散配剂和祖传秘方:黄岗镇袁楼村袁氏驱喉散,黄岗镇前花园村张氏专治动物咬伤疗法,曹庄乡谢寨村谢家皮肤病疗法,郭村镇周庄周家专治癌症中药配剂,郭村镇顺河店村李家家传主治疮、黄疸肝炎中药配剂,张贯一中医治疗肿瘤传统疗法,杨楼镇杨楼东村赵氏祖传治疗妇科产后病秘方,朱集镇郝平房村马桥国秀芹继承夫家祖传治疗烧伤、烫伤秘方,龙王庙镇龙王庙东村张氏祖传治疗口疮、咽炎秘方,单县城宾馆前街赵家针灸、按摩疗法等。

四是创建中医特色专科。年,中医院建院初期,郭志尧就创建了单县首个中医专科——疮疡专科,创立了以“四妙勇安汤”为主的治疗脉管炎的独特疗法,成为全省著名特色专科,其声名博扬全国。年,杨振威创立中医骨伤专科,以“小夹板固定”、外敷“活血膏”治疗方法,开创了单县中医骨伤特色专科。逐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手术与外敷膏药共同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市重点骨伤专科。年,单县中医骨伤科先后被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卫生厅评为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医特色专科。中医院针灸推拿科、肛肠科被评为省、市中医重点专科。

新中国成立后单县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医药预防卫生保健网络。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院、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对黑热病、丝虫病、妇女病等常见慢性病开展了普查、普治,逐步消灭了黑热病、丝虫病、疟疾等地方病。对各种传染病开展了防治,免费预防接种各种疫苗。

年单医院建院开业,医院外,医院、保健所、防疫站及县分院、医院都设有中医科室,农村卫生室大都是中西医结合人员,中医药预防、医疗、保健普惠全县民众。

年,医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国医堂,年实现全县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全覆盖。以此为抓手,加强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使群众享受到“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指导中心的作用,建立培训基地,为全县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派驻中医帮扶人员到基层单位定期坐诊和进行业务指导,通过传、帮、带,为基层培养了中医药人才。并且分批对乡村医疗机构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乡镇卫生院加强中医科、中药房的规范建设,设置了中医门诊、中药房。健全和完善村卫生室的建设,实行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个村卫生室当中,有个村配备了中草药,所有的村卫生室都配有50种以上的中成药,10%的乡村医生以应用中医中药为主,40%以上的村卫生室可以提供中医药服务。年,全市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在单县举行,培训了中医药人员余名。

年,县域内以医院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组建22家医疗联合体,实现了乡镇医联体全覆盖。医联体服务模式的建立,促进了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把优秀的医务人员下派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一方面直接处理疑难杂症,解决病人痛苦,惠及了当地百姓,一方面现场施教,提高医护人员水平,达到了资源统一配置。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逐步拓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平台。医院开设了“治未病”中心,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

年,制定了单县《“十三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完善服务网络。启动建设了投资4.72医院医疗保健康复养老综合体,着力打造四个中心(医疗中心、康复中心、中医保健中心和养老中心),五个基地(中医药文化示范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中医药科普示范基地、中医药养生旅游基地、大健康研究开发基地),充分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同时高标准建设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设置了中医综合诊疗区(国医堂),培育壮大乡镇卫生院这一“龙身”;实行了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以应用中医中药为主,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了乡村卫生室“龙尾”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县形成了“龙头+龙身+龙尾”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

截止到年,医院1处,设有中医临床科医院和保健院2处,全县22家乡镇卫生院均设有国医堂,共有中医诊所21家,拥有中医类别的医师名。

年,县制定了《单县农村中医药适宣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确定在全县推广20种常见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络,加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适宣技术骨干培训,充分发挥中医骨干在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中的作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培训率达%,都能掌握5种以上防治疾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

年全县中医技术应用近50余项,中医非药物治疗率大幅提升。

年10月,单县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6年3月,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总结年合作医疗的经验教训,县政府制定《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试行)》,成立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单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新农合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竞争机制,医院,医院,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县在制定合作医疗报销政策时,充分考虑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医疗中的作用,提高中医药在农村防病中的参与率,满足广大农民在医疗、保健康复上的需要,为中医药制定优惠政策:一是将新农合中医药的报销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将参合农民住院垫付钱由原来元下调为元;三是将中医针灸,推拿、理疗等中医适宜技术诊疗项目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这一举措,为基层中医药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推进了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全面展开。

在单县悠久的传统文化中,中医文化则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博大精深,单县的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懈努力,为繁荣经济和保障人民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单县自宋煕宁十年,黄河决澶州,北流断绝,河道南徙,经曹单诸州东南流,合泗水入淮,会而入海,单境有黄河自此始,单县多黄河之患也自此始。从金世宗大定元年至清康熙年间,黄河决口二十余次,每次决口河水泛滥、瘟疫流行,流离万状,饿殍载道。在历次的黄河水患和瘟疫流行时,当地一些中医往往自发地筑灶煎熬中草药,赐民服用,活人无数。

新中国成立后,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黑热病、丝虫病、妇女病开展了普查、普治,基本消灭了黑热病、丝虫病、疟疾等地方病,对各种传染病开展了防治。年以来,免费预防接种各种疫苗,年后,天花、霍乱等几种烈性传染病已经绝迹。年,单县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县。

年,单县遭受百年不遇洪水,个村庄被洪水浸泡,人死于洪水灾害。县连夜组织名医务人员,组成82个医疗抢救小组,深入到被洪水包围的村庄抢救灾民。不少中医参加医疗抢救小组,冒雨淌水赶到被洪水围困的村庄,抢救灾民。洪水退后大疫,随之乙型脑炎、黑热病爆发。全县抽调医务人员、保健员,划片包干,一庄庄管理,一户户隔离,控制传染源。在这次抗洪防疫中,中医发挥了巨大作用。

年,单县传染性肝炎流行,县卫生部门行文推介中成药预防,控制了肝炎的流行。

3年的SARS疫情爆发,中医药积极参与SARS疫情的防治,效果显著。在甲流、手足口病流行时,中医药治疗取得了确切疗效。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充分发挥了疫情防控作用。县抽调优秀的中医药专家,组建中医药救治专家组,为全县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根据省专家提供的预防处方,结合本县实际与上级专家反复探讨,制定出适合本县情况的协定处方,指定单县医院提供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中药口服液三种形式药品供公众选择。为满足群众需求,医院新购置大型煎药设备一台,日产预防口服液余付(0余袋)。疫情期间为普通群众、密切接触者、全县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县直部门包联人员、一线防控人员提供中药饮片、中药颗粒、预防口服液,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做出了惊人的贡献。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灭,赖于医道本体的价值源头。中医吸取了东方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精髓并予以融会贯通,形成了医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呵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在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县能成为全国知名的长寿之乡,除了单县的地域、气候、水文特点和精神素养外,中医及中医保健是重要因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瑰宝,让中医更好地造福百姓,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医疗保健的重要内容。

郭志杰,男,山东省单县曹庄乡人东郭庄村人,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单县楹联学会副会长,单县楹联学会常任评委;单县琴台诗社会员,苏鲁豫皖中学语文研究会会员,山东省教育学会菏泽地区教学研究会会员。退休前任单县二中副校长,退休后,任单县二中老教协主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