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居县麻姑山麓,青山有幸埋忠骨,壮士英名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7465523.html

盛夏的酷热稍微有了退烧的迹象,趁着老天放阴,脚痒痒又想爬山,约上一友再上仙姑岩(也叫麻姑岩)。

这次我们选择从下各镇上山村这边上山,小时候从家里去仙姑岩,这里上去近。近几年来,随着西郊村水泥踏道的建设以及另走保存完好的麻山村古道,渐渐地放弃了从上山村上山的路径。

上山村

掐指一算,这边已经至少十余年没有走过了。

选择再次从上山村上山(好像绕口令),一是想看看上山到西郊村的隧道,小时候曾经跟着父母走过几次;二是在书上看了一个故事,明末的守城义士应昌士遗骨安葬在麻姑山麓,或许就在这边。

多年未来,村庄建设日新月异,古道的入口处已经变得模糊。在村民的指点下,找到了位于地母殿后面的山道。

古道用石块垒砌而成,下段保存的也还好。

古道的两侧,有很多的坟墓,想要找到应昌士一家的安息之处,其实很难。再说几百年过去,古墓是否还保存完好也是个未知数。来了,只是心存敬仰之心。

山上有岔路,我们走错了一处。找到正确的道路后用随身携带的红布绳系在树上,为后来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应昌士为明朝末年的下各人士,以进士身份担任陕西安定县知县。年10月,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围困安定,作为知县的应昌士誓不投降,带领军民死守城池一个多月,最终城破被虏,同时被抓的还有他的妻子周氏以及年仅16岁的女儿。

李自成手下将领以杀其妻女要挟应昌士投降,应昌士毫不动摇,反而破口大骂。

最终对方当着他的面击杀了他的妻女。失妻失女之痛,痛彻心扉。所谓的闯王义军,大概没有小时候小学课本里描写得那么美好。

此后,应昌士被押到兰州,义军兰州最高将领亲自设宴劝降。已经痛失妻女、一心只想为国捐躯的应昌士将酒杯砸向对方头上,恼羞成怒的将领当场挥剑将应昌士砍死在宴席上……

随从赵登将应昌士的尸体运回安定,和妻女三人一起合葬在安定县城的东山上。

康熙元年(),浙江人张贞侯任安定县令。张县令到任后非常感动于应昌士一家的忠义。古人以落叶归祖为最后的归宿,张县令趁回乡丁忧之际,将应昌士一家三口遗骨带回仙居下各老家,重新装棺后安葬在麻姑山麓,壮士忠骨终于归根。

我们上下探索,没有发现应知县的长眠之处。

一路上行,半山腰也有小庙。上次有朋友说,从上山村这边上去,路上会经过竹仙洞,我们一路留意,却并无发现。

半山腰之上,一长段小路较为平坦。可惜平时少人走动,两旁的杂草已经把路面侵占,我们真正地做到了“草奤摸盲”。

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可以俯视下各平原的大部分。靠近山脚的地方,能清晰地看到在一个小村外面有三口水塘,据说这个村名就叫“三口塘”。古人取名的智慧,实用又辨识度高。不像现在并村后的某些村名,不伦不类又不知所云。

山巅的麻姑岩,也是清学者潘耒从临海进入仙居后游历的第一个景点。《游仙居诸山记》记载“明晨越岭,南行数里,望见麻姑岩。数巨石磔立山巅,如鸟爪,中一石端如药杵,孤插天心,古松数株,蟠络其上,不知何代物也”。

原路下山后,特地去探访了上山村到西郊村的隧道。隧道查找不到因什么原因开凿于何时的资料,估计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

洞口道路也已经杂草丛生,需要借助工具撩拨开道。洞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小时候跟着家人打着手电穿洞而过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却已经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已不是当初的少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