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鑫富著《我的初心我的村——在那神仙居住地方的个中国村庄》
在中共浙江省仙居县委旧址门口,上张乡组织党员开展“红色体验式教育”。
(上接连载12.要把心也并到一起)
13.县委旧址:是“红宝书”和“大课堂”
对上张乡米坑村预备党员张伟如来说,那些天他格外激动。
为何?我问。
原来,他参加了乡里组织的活动——党员发展“红色体验”教育启动仪。是一种仪式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那份自豪,在面对党徽时的那份神圣。
这天,在地处姚岸村的仙居县委旧址,他与全乡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一起,穿上了一套灰色军装,镜头前的张伟如,这时就是一名红军战士。
向县委旧址敬礼!
随着站在队列前的乡武装干事,宏亮的一声“礼毕!”
队员开始整理军容,练习军姿,学习军规和仙居党史。
史料上说,60多年前的仙居县委机关,就是从姚岸迁到县城的。从此,仙居的革命事业,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时过境迁,县委机关旧址后来由于年久失修,曾于年塌掉过。为让后人牢记历史,年10月中旬,县委决定在姚岸村,重修县委旧址并建立纪念馆。现在的旧址,包括纪念馆主建筑、烈士纪念碑、古树群落等。
二期扩建后的场馆,包括党建广场、革命烈士名录、浮雕以及国防教育基地等,并列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在的县委旧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参观者有内容可看,有故事可听。”姚岸村党支部书记姚西洪,指着村里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匾介绍说,利用县委旧址这一红色资源,探索开展以“穿红军衣、唱红军歌、讲红军事、学红军史、吃红军饭、扫红军墓、做红军人”为主要内容的红色记忆体验活动,加快乡村红色旅游业发展,带动村里的土特产品销售,致富百姓。
中共仙居县委旧址。
听着姚西洪的讲解,我当时就在采访本上写下点睛内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心,越沉下去,老百姓就越会走近你。
年7月25日上午九点多,当我再次走进姚岸村的时候,正好遇上年纪已85岁高龄的烈士至亲姚金钗老人。见我在县委旧址问这问那,他主动接过话茬。他说,王天龙是他的亲舅舅。红十三军在仙居活动时,王天龙是括苍支队的中队长。
老人边说边握着我的手,向不远处的烈士墓和英烈名录纪念碑走去。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找着他舅舅的名字。同时,仰视着老人脸上,绽放的那份特有的光荣感!
末了。我与村支书一起,踏进了姚金钗老人的家门。
明白老区人民心中装着的浓浓亲情。我们婉言谢绝了姚金钗老伴的好意,他们正要剖开的一个大西瓜给我们吃。老人健谈,说自己每天要在村里转一圈,主要是村前屋后环境好了,多走走,多看看。
话意里,我能听出他说这话同时,也是讲给村支书听的。这时,已经在村干部岗位上,干了有35个年头的姚西洪,说自己从村委会副主任干起,先后当选三届村委会主任、一届书记、主任一肩挑,再是连任了19年的村支书。至今,他的体会就是:当书记,自己一定要过硬。否则,当不好,也当不长。
初当村委会主任时,村里情况复杂,拉票成风。村干部都打小算盘,导致班子不和、与群众关系紧张。针对这种状况,姚西洪从如何保持公心做起。首先对民主决策的事情,如工程项目,不论大小,都要进入招投标程序。
开始时,有村干部不习惯。他就用多开会、多集中的形式讨论商量,统一思想,让户代表也参与其中。把村里事情都讲清楚了,群众都知情了,结果就不一样。大家气顺了,反对村里决定的事就少了。
有一天,姚西洪去舟山办事,让村委会主任在轮值坐班。村里有个移民(这也是个高山上移下来的自然村)找上门来,很有情绪。目的是他家不想移下山了。村委会主任一时讲不清楚,沟通出现了障碍。
知道实情后,姚西洪马上赶回村里。他与这户移民的家人围坐在一起,讲政策、讲得失,每句话都摊开来,放到桌面上。没几天,这户人家终于想通了。
时近正午。我从县委旧址所在地村的文书台账上,了解村里的家底。他们有“党建红利”——全村办起了16家农家乐,可容纳多人吃饭;民宿的床位有张,全年游客可达3万多人;从中,村级管理费收入有10多万元。
利用村级集体收入为基本依托,他们办起了老年照料中心。每天有20多个人吃饭。政策是70—8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出50元,80—9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出90元,90岁以上的给予免费。
另外,农医保70岁以上的缴费减半。过重阳节,村里拿出已经建立的40万元慈孝基金的利息,全部作为发给老人用的慰问金。
县委旧址,是一本读不完的“红宝书”。仙居县委一直把县委旧址,当作红色基因的一个传承地、一个大课堂。
仙居,从全县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无不与仙居绿色发展实际相结合,再落实到全县每个支部,具体到每一个党员……”
首先由县委书记带头,在全县率先开讲专题党课;再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具体部署。紧接着全县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推出一堂堂专题党课。这些党课形式多样,有“随身党课”“板凳党课”“草根党课”“创意党课”等等,深受基层欢迎。
结合中心工作,打通机关与基层的最后一纳米,把“农民、农业、农村”紧密相关的事,通过阅读“红宝书”,在“大课堂”里,形成步调一致加油干的共识。
在仙居,将“红宝书”润物无声融化到“大课堂”之中,是来自全县20个乡镇街道,以及所属的各村社主职干部,对端庄亲和的主讲人,有一种内心的期望。
作为仙居县委书记,林虹以高站位、谋全局的理念,对讲好这堂大课作了充分调研,下了切实的功夫。
对全县农村、社区来说,年9月29日,是个不一般的日子。
主持这天会议的是仙居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吴国超。他说,县里专门安排新村,还有美丽乡村精品村、各乡镇街道重点打造村的主职干部,大家集中来参加这个会,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两天集中培训学习,帮助进一步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各项工作水平。
与会的全县村社主职干部,从书记口中听到一个喜讯:按照台州市委统一部署,全县要开展新一轮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此事,涉及规模调整的个行政村,已全部召开户代表会议,通过相关决议,整体实现了“又稳又好”的工作目标。
当大家听到县委、县政府,对新当选的各新村主职干部们,致以热烈祝贺时,有一股暖流涌上与会者的心头!
阵阵掌声中,林虹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金边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闪烁着一个女性特有的睿智。
组织选择你们,担任新村过渡阶段的负责人,既是肯定,同时也是对大家寄予的很高厚望。
希望大家,利用好这次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契机。在接下来的过渡期内,积极作为,实现新村的快速发展。
作为培训班开班第一课,县委书记林虹和大家就乡村振兴工作,进行面对面交流。
她首先讲全县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台下听得认真。
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了解大局,地方工作就很难干好。要做好一个村的工作,也要把村放到全局的位置上考虑,要了解全国、全省、全县的情况。她认为,仙居乡村振兴工作,当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上级重视前所未有。都知道,从年开始,中央连续15年,发布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1号文件,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以说,从上到下,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大的政策支持,农村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期”。
二是仙居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首先就是后发优势,更加凸显。她经常跟人讲,仙居的绿水青山,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后发优势。作为环保部首批国家公园试点县之一,永安溪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绿道荣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世界休闲组织的“国际创新奖”,这些都是仙居生态优势的体现。
所以,这几年仙居在全国首推,全域垃圾分类、人畜分离、河长制,推动医化企业搬迁,重拳打击非法采制砂等,就是为了让山水增值,变成金山银山。
最近,外界有很多实力很强的大企业,想来仙居这里做康养休闲产业。在官路桥那边,县里正在规划一个多亩的康养小镇。里面包括房产、医院、公园等业态,用来给长三角发达地区的高收入人群,提供一个休闲、养老的绿色空间。
外界看中的是仙居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
其次是,农村发展态势越来越好。仙居,现在是省农家乐重点县。获批了全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
前段时间,浙江省委、台州市委主要领导,相继到仙居调研。他们站位高,对美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基层治理等各方面,给予了仙居高度评价。
浙江省委车俊书记,在四个全省性会议上,点名表扬仙居。主要是仙居的乡村振兴,创出了特色。
第三是,交通越来越便利。金台铁路、杭温高铁两条铁路,预计于、年全线贯通,通用机场项目也在加快实施。
另外,除了现有的诸永、台金两条高速公路,县里还在争取,永嘉至义乌的高速公路规划,通过仙居。
这条路争取下来,在溪港乡这里,就能多一个高速出口。以后西部包括溪港、湫山、安岭等山区乡镇的交通格局,将大大改善。
同时,还有S省道建成后,从朱溪就直接可以通到椒江、黄岩,对东部的朱溪、上张等乡镇的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仙居一张覆盖全县的大交通网已经形成。
最可宝贵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是仙居全县一笔最大财富。大家为实现明天的蓝图,劲头越来越足。这几年,从旧城改造到朱溪水库,从三改一拆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打了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
三是仙居迎接的挑战前所未有。随着乡村振兴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地的竞争更加激烈,反观反思,大家在工作推进中不可否认,还存在着在三大短板。
一是理念落后。有些干部的思想还没转过弯来,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治理理念。有些认为,乡村振兴还是老一套,就是弄点试点村、先进村应付,或者简单地把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划等号。
特别对乡村美了之后,怎么办?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还有些干部,对乡村振兴缺乏信心,觉得仙居穷山恶水,乡村振兴没有什么大动作可做。其实,这些想法都是很有局限的。
二是基础不足。仙居经济总量不大,农村产业实力还要加强。省里定的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目前还有23个没有消除。
按照省里有关经营性收入,要超过5万元的新标准,全县有70多个村,存在返贫的压力。
在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地区差距仍然明显。
三是人才缺失。全县户籍人口总共51万余,常住人口却只有30来万。大多数还都是老人和留守儿童。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的多,农村的实用型人才缺失严重。
平时在做工作的时候,仙居人肯定也有感受:现在的农村,找懂村庄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先进的发展理念的创业人才等都很难。要迎接当下的挑战,就必须花大力气,补齐短板。
总之,从3年,浙江省委号召“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搞新农村建设以来,经过这十五年的厚积薄发,乡村正在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这变革,不只是简单的生活条件、基础设施的变化,更是一种自内而外,带动乡村全面进步的革命性变化。尤其是,在城市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城市病”逐渐暴露之后,乡村的价值会更加凸显。
绿色崛起!乡村,将会成为一个大有可为的舞台。
在这样的形势下,仙居县委提出:要进一步发挥优势,补短板,全力争当“绿色崛起”的全国标杆、浙江“大花园”展示窗口、“美丽台州”鲜活样本。
乡村振兴,就是完成这些目标任务的有力抓手。
从中,需要全县上下群策群力,尤其需要基层一线的广大村级干部,勇挑重担、抓好落实。
仙居,按照这“二十字方针要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当前,就几项重点工作亟需落实。参加培训学习的每一位村主职干部,要结合自己的思考,认真谋划本地、本村的乡村振兴路子,为全县高质量绿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明确乡村振兴,下阶段重点干什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党中央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总要求。
首先,是发展特色产业。针对杨梅、仙居鸡、绿色稻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县里制定了“二二三”全产业链提升工程。
要抓住机遇,强化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同时还要做好农旅、农商结合的文章,进一步把产业做大做强。
朱溪镇后塘村的林继奶老书记,今年已经70多岁了,发展思路还很活跃。他,给稻米定下了品牌化经营的路子,成立绿色稻米专业合作社;把村民们种的有机稻米集中起来,统一销售,带动村民致富,每年人均增收4万多元。
浙江省里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如何“消薄”?提出了严格要求。
今后,上面更重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如果,不把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经营性收入就无从落实。
往哪里发展?怎么发展?尤其是新村干部,要加快熟悉新村的特色优势,思考怎么解决好新村新问题。
仙居县里专门出台了政策:《新村(社区)“和合连心、融合发展”二十二条意见》《仙居县关于扶持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新村发展八项措施》等文件,确保政策、资金、项目等向新村倾斜。要用好、用足扶持政策,想方设法,壮大村级经济。
二是,要进一步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以“粉墙黛瓦、绿树红花、小桥流水人家”为目标,挖掘好文化底蕴和乡愁记忆。
打好“治危拆违”、垃圾分类、“四边三化”等一系列组合拳,把乱搭乱建、猪栏鸡窝、路边大坟,这些破坏美丽乡村建设的“污点”要扫清,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当然,还有两项重点工作,不可忽视。一是精品村打造,要加快进度。仙居县里安排启动了38个县级精品村创建,年内要确保完成10个。
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将美丽乡村项目村补助,从万提高到万。
各精品村主职干部,要加快进度。尤其是,要完成的10个村,一定要紧盯目标节点,确保11月前完成,通过上级验收。
福应街道的东岭村、安岭乡的石舍村、横溪镇的蓄能村,规划还没有定稿的,要抓紧定稿。
A级景区村庄的验收工作已经开始,涉及到的村要做好迎检准备。
但是,要注意决不能为了赶进度,而简单划一、千村一面。这次,当面统一下发美丽乡村的“负面清单”。大家要仔细对照,避免出现负面清单里的情况。
说到这里,林书记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在场的村主职干部。
她强调,基层办公场所,一定要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像办公楼、文化礼堂、乡贤馆等各类场所,本来就可以统筹利用的嘛!
对闲置不用的,还可以通过出租等方式,进行资产盘活。
关键是,个别村建的文化礼堂,一定要对标省里、市里的要求,避免大而空。切不可浪费有限的资金,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化礼堂不是只给领导视察用的,要建成真正能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活动场所。
再是美丽庭院创建。县里下发了“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各村要抓紧组织学习,根据创建标准,把创建任务明确到户。
繁花似锦的仙居县白塔镇东横街村(上横街村)外景。
美丽庭院,是美丽乡村建设必要的一步。强化规划、精心设计,尤其是要因地制宜、接好地气。
白塔镇上横街村(并村后叫东横街村)就做的非常好。
走进这个村的一个个院子,能看到既美观大方,又经济实用搭的豇豆架、做的菜园子。
当然,不要照搬照套,到处都是水泥硬化。这样,就会出现既不实用,又破坏乡村韵味的现象。
三是,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做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文章。促进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
在自治上,依托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等渠道,保障村民的各项权利。现在,每个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不实用的有不少。有的甚至只用模板,套套上去。这不行,一定要符合本村的实际。
重点是,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独特功能。
最近,县里发文推广了淡竹乡的“三绿”治理模式。大家仔细去看看,里面的绿色公约、绿色货币、绿色调解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象能造出来的。也不是和其他地方抄一下,抄来的,都是群众的语言。
公约信条,要从群众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来,这才会有生命力。在法治上,一方面要通过“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作为村干部,更要带头学习和遵守各类法律规定。不断强化法治意识,绝不能让党员干部变成在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工作推进中的工作对象。甚至是“扫黑除恶”的打击对象。
警钟!要长鸣。
不能像有个别村的支部书记、副书记那样,涉黑涉恶。支部书记竟然还是团伙首恶。涉嫌非法采矿、强迫交易、敲诈勒索、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重大违法犯罪活动。
这样的人和事,可谓是心中毫无规矩意识、法律意识所致。等待他们的是法律的制裁。
另一方面,农村必须在推动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坚守法律底线。
对一些难以化解的矛盾问题,要积极引导村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避免发生集体访、非法访、群体性事件。
在德治上,村社要强化道德的教化作用,深化“慈孝仙居”创建等载体,要注意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