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有四个被人津津乐道的都督,分别为汉中都督、庲降都督、江州都督、永安都督。这四个都督其实就是蜀汉的四个军事重镇,其中汉中都督、庲降都督、永安都督分别是蜀汉的对北、南、东三个方向的门户,江州都督居中调节,应对各个防区的突发状况。那么蜀汉为什么要设置这几个都督,这几个都督又承担哪些职责,除了这些都督以外,蜀汉还存在哪些都督?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都督制度与蜀汉都督
都督制度形成、成熟于汉末三国时期。所谓的都督,就是划分一个区域,有可能是以某个州、某个地区、某个郡、某个县甚至某个围守。这个区域的军事最高长官就是都督。这也是考虑到当时那种分裂混战的局面,边区的长吏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需要便宜从事,也需要一个统一的声音,以免耽误战机或者互相扯皮。都督的设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蜀汉,或者说刘备集团中设置的都督其实并不仅仅汉中都督、庲降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这么四个,这也是随着可控制的疆域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刘备经略荆州的时候,令向朗都督秭归、夷道、巫、夷陵;荆州的南郡以及“荆南四郡”还在刘备手中的时候,关羽负责都督荆州;马超有一段时间都督临沮(这件事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马超都督的是凉州武都郡的沮县,“临”字为衍字,不过小编还是以《三国志》为准)。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三国志·蜀书·马超传》:“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三国志·蜀书·向朗传》:“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
当然这些地区的都督也有一定争议,有人认为这个时候的刘备集团的都督并非是一种成熟的制度,尤其是马超和向朗,似乎带有一种暂时的性质,而不是长期固定划分辖区。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的都督已经具备后来汉中、庲降、永安、江州都督的某一地区的军事长官的性质。而且除了以上四个都督以外,蜀汉还有关中都督、武兴都督、广武都督、建威都督、黄金围都督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张翼传》:“稍迁督建威。”《三国志·蜀书·杨戏传》:“章武元年,(吴懿)为关中都督。”《三国志·蜀书·杨戏传》:“拜子(傅)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蜀记》:“蒋舒为武兴督。”《三国志·蜀书·宗预传》附列《廖化传》:“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华阳国志·后贤志》:“(柳隐)迁汉中黄金围督。”
这些都督中,关中都督名义上是一个广袤的防区,但并不在蜀汉控制范围内,虚领而已;广武都督是一个县的都督(广武县是从刚氐道拆分出来的,属阴平郡);武兴督、建威督、黄金围督是蜀汉三个围戍的都督,武兴都督位于沔阳或者沮县;建威位于今甘肃西和县,蜀汉曾在这里建立围戍;黄金围在汉中平原。以此类推,蜀汉应该还有很多围戍的都督,但史料未载。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郡国县道记》:先主置武兴督于沔阳城。”《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武兴山)在县(沔阳县)东北十五里。蜀汉置武兴督,盖以山名。”《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汉武都郡沮县地。三国汉置武兴督于此。”《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蜀汉汉中、庲降、永安、江州都督
虽然有广武都督、武兴都督之类的都督,但是其所辖范围有限,影响力不大,蜀汉影响最大的还是汉中、庲降、永安、江州四个防区的都督。
汉中都督
蜀汉对北方的门户。汉中平原对于益州政权来说十分重要,其广袤平坦的地区可以集中军队准备北伐;介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地理位置也能够御敌于国门之外,利用连绵的山路拖垮曹魏的军队。可以说汉中同时具备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蜀汉也一直很重视汉中这个地方,有的时候为了北伐的需要,蜀汉实权人物往往会亲自坐镇汉中。这个时候汉中都督的作用就会减弱,甚至被废置;蜀汉实权人物离开后,汉中都督的重要性重新凸显出来。
到蜀汉后期,其北伐进攻曹魏的基地不仅有汉中一块地方,所以相应的汉中的进攻能力被分担。不过也并非不存在。而且由于北伐基地的西移,此时汉中都督也要负责一些进攻上的义务。比如姜维要求汉中都督胡济共同北伐。不过这次由于胡济失约,导致蜀汉的大败。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与镇西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秋八月,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邽。”
庲降都督
庲降都督名字存在争议,一说庲降是地名,一说庲降有“降服”的意思。《裴注三国志》中的原注说是地名,而且蜀汉其他都督都是以地名为名,所以小编也认可裴松之的说法。庲降都督主要负责蜀汉的南中地区,所辖朱提郡、越嶲郡、益州郡、牂柯郡、永昌郡,后来蜀汉又对这些郡重新划分,总之还是南中地区,属于益州南部的一大块环境封闭、民族杂居的地方。
蜀汉对南中地区的控制有限,庲降都督最大的职责应该是负责南中地区的稳定,从中获得兵源和经济产出,以及应对可能发生的叛乱。而且从三国地图以及三国后期在东吴和西晋之间的“交州之战”中可以看出,蜀汉南中地区与东吴的交州是互相连通的。所以庲降都督应该也有防备东吴从交州来袭的任务。不过与南中地区对于蜀汉而言一样,交州对于东吴来说也是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控制力不足;而且东吴和蜀汉长期处于同盟的关系,没有战事。所以历任庲降都督的主要表现还是处理南中地区的各种叛乱。值得一提的是,蜀汉不仅有庲降都督,还有庲降副贰都督,应该是庲降都督的副手。庲降都督不在时,全权负责南中地区。不知道是蜀汉都督的常置,还是庲降都督的特例。
《三国志·蜀书·霍峻传》附列《霍弋传》:“(霍弋)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
永安都督
永安原名鱼复县,横亘在由荆州入益州的水路之上。刘备伐吴失败后,居住在永安,防备东吴可能的进攻;刘备去世之后,找诸葛亮和李严托孤,令李严“统内外军事”。很多人认为这个“内外军”是蜀汉全国的军权,这显然不合理,应当是刘备所在的永安的军队。这应该也是永安都督的最初设立,主要职责是负责应对东吴的威胁,根据诸葛亮给李严的一封信中可以得知,永安都督所辖有少部分“白毦兵”以及一部分江州兵,可能还有其他的军队。由于东吴和蜀汉长期同盟,永安都督的作用较小,但也是不可空缺的。
《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嫌其少也,当复部分江州兵以广益之。”
江州都督
江州都督充当一种救火队员以及心脏的作用。江州处于南中、永安、汉中之间,掌控着一个发达的水路枢纽,可以及时对各处包括成都进行支援。江州都督也可以为各个防区进行输血,比如上面提到的,李严(当时为江州都督)向永安输送江州兵;再比诸葛亮曾经从涪陵郡征调三千“连弩士”,而“连弩士”要到汉中大抵先到江州再走水路,进入江州都督的辖区。另外江州都督也要应对蜀汉东南方的叛乱,比如江州都督邓芝就曾经平复过涪陵郡的叛乱。
《华阳国志·巴志》:“蜀丞相亮亦发其(涪陵郡)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大姓徐巨反,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
小结
刘备集团时期已经出现都督以及都督制度的雏形;蜀汉建立并且稳定之后,内部设有汉中都督、庲降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四个影响比较大的常置的都督;除此之外在一些县和围戍也设置都督,主要分布在蜀汉北部,配合蜀汉四个镇戍都督,共同保卫蜀汉的国防。
参考文献:《三国志》、《诸葛亮集》、《读史方舆纪要》、《华阳国志》、《中国军事通史》、《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