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居县绿道上的古迹,清朝古渡遗址尚存,长

永安溪,曾用名乐安溪,也叫大溪,贯穿仙居全景,是仙居的母亲河。沿溪修建的绿道风景,四季风光如画,让游人如痴如醉。

听说在永安溪绿道桂坑段,有清朝留存的古渡遗址,还有“长生潭”摩崖石刻。我想去找找古迹,素素想去摘野菜,一拍即合,我们同车出发,两个女的去田垟畈和野菜相亲,我和沈老师去寻找历史的记忆。

远处为桂坑村

到桂坑村对岸绿道附近停车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位阿姨要去田里干活,问询了一下,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阿姨非但知道古渡口和“长生潭”摩崖石刻,还刚好去那边干活,我们跟着过去就好。

踏上绿道,阿姨说对面的村庄叫“基坑(音)”,古渡就是基坑村到丁岩头的船渡。

回来查了一下,“基坑(音)”应该是“鸡坑”:因村靠永安溪畔,有一块白色的岩,像一只鸡,故名“鸡坑”。又因溪边有座山,形似乌龟,故也叫“龟坑”。后嫌“鸡坑”、“龟坑”粗俗,改“龟”为“桂”,取名桂坑村,但老百姓口语中的“鸡坑”仍在沿用。

这像不像一只乌龟?

丁岩头村在年代地名普查时,只有1户1人,属于桂坑大队。而丁岩头地名的来历,据说是岸边有一丁字形岩壁横在水体中。

跟着阿姨在绿道上走了不长的一段路,阿姨指着绿道边的一处岩壁说,这里有字……

果然,岩壁上“长生潭”三字笔画深刻,字迹清晰可见。客观地说,若稍加注意,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一般游人不会注意。

竖写的“长生潭”三字两边,还有字迹,经仔细辨认,右边为“增仁”、左边为“桂坑”,是大溪两岸的两个行政村村名

长生潭石刻就在古渡口的上方,是清朝时期当地禁捕区域和人们放生的地方——在县东的石牛村古渡,同样有“长生潭”,还有“禁捕”石刻。

古渡埠头

渡口放生,古时候的习俗,既有人性向善的朴素情感,也有祈求渡船运载客人来往平安的美好愿景!

古渡遗址保存完好,下船后通往岸上的石台阶现在已经废弃,成了绿道下边的记忆载体。

随着阿姨的指点,离古渡口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龙王庙——溪边的龙王庙,意义不言而喻,还是祈求众生平安,风调雨顺。

说是龙王庙,里面写着的匾额为“玄天寺”。

玄天寺里面的一块石匾,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这块题为“重兴义渡”的石匾,刻于中*华民*国三年(年),上面阴刻了各乡民捐助的金额。这石匾起码可以说明,一是渡船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到民*国初年予以“重兴”;二是这古渡属于义渡——不收费的客渡。

船工的报酬以及修船的开支,主要依靠船工到周边受渡的村庄一户一户地上门募捐,而一般农户均自愿捐出多少不等的粮食,善良风俗代代相传,托起渡口的日常长久运行。

据《仙居县交通志》记载,桂坑渡的地点在丁岩头,有船1只、船工一人,渡头屋3间。古渡直到年桂坑大桥建成通车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那两个女人,和野菜相亲失败,倒弄得像个大城市的老太太下乡来视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