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路滑,在家闲坐不住,偏偏要往农村跑。好在现在农村已经城镇化,条条大路都硬化。
在交通方面,最不谦虚的村庄,当数大路村——据说在南宋时期建村之初,因有大路经过从天台迁徙而来的徐姓始祖门前,就自命名为大路徐村,后简称大路村。
大路村也一直名副其实,直至今天,仙临公路穿村而过,仍旧是仙居的东大门,仍旧是仙居通往东方世界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大路,不仅仅是一个村。民国时期,这里是彭溪乡——村庄位于彭溪下游西岸,年村里创建全县最早自来水的时候,曾经从彭溪水引流过来成为村民的食用水。大路古街解放初期,大路村成为大路乡下辖村,年成立大路人民公社,直到年并入城东人民公社,有长达二十年左右的乡级机构建制。大路村于年划入杨府人民公社管辖,现属于福应街道下辖行政村。在一热心村民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村内的古建筑——清咸丰年间建造的举人宅第,正门门盖上有“登虎榜”三个大字,为举人徐启佑亲笔手书(正门上的字迹是当初建造的时候就在还是后来补上,不得而知了)。徐启佑,学名徐大勋,从小臂力过人但调皮捣蛋,其父恨铁不成钢,常用长杆烟盏打他脑袋,致使其头皮经常瘀血。后来,徐天佑立志好好习武,终于在清咸丰辛亥年(年)中武举人,后在上京准备考进士途中病逝。历经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举人宅第显得满目破旧。四合院天井石板缝隙里已经杂草丛生,部分区域还长满了岩衣——引得妇人竞折腰。唯有里面的圆形磉石据说为太湖青石,彰显了主人的财大气粗;门盖上的立体浮雕双龙戏珠,仍旧在诉说主人当初的辉煌。大路古街的一侧文昌阁,和武庙连建在一起,因为疫情的原因无缘进入。庙分上下两层,楼下尊关公,楼上立文曲星像,一文一武,村民希望子女文武双全。古戏台位于文昌阁的对面,初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差不多岁高寿。两侧台柱的对联道尽了“人生如戏”的真谛:还将旧事从新演,聊借今人作古观。横批:大观台。文革时期,戏台曾被毁掉台顶,改建为公社会议室;年又被改建为丝厂食堂,年重修,经受了人世间的春夏秋冬色。曾经在县内享有盛名的城东丝厂(俗称大路丝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鼎盛时有职工几百人,年产值几百万元,旧址位于现在的经济开发区幼儿园对面,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村内的老人说,村里值得一看的还有祠堂,现在幼儿园里面,也进不去了。据说在祠堂的东侧,原来建有一座贞节牌坊和一节妇亭,分别为了表彰清光绪年间的村内两位村民之妻,在文革期间被毁损,遗迹已经荡然无存。问了好几个上了年纪的村民,大路电影院在哪里?却均被告知大路没有电影院。记得大路有过电影院的,不知道是不是记错了?大路供销社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