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的时候,曾经和朋友第一次寻找到大山深处的上格山,那时候已经人走房塌,但一路上的古道景致令喜欢野外行走的人念念不忘。
中秋假期的最后一天,我担任起向导的重任,再次踏上走向大山里上格山村的旅程。
天气预报说台风“梅花”正在影响台州,有小雨或中雨,这些风啊雨的,已经不能吓唬住我们前行的脚步。
车子可以一直沿着水泥路开到长家坑水库的大坝附近,原先从大仙殿开始的几公里古道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土之中。
原来长家坑大队下辖的上格山、牛朗背、西坑、岩溪下坑、岩溪下、外汤、里汤、温暖坑、大仙殿、长家坑等十个自然村,长家坑因建水库迁移成了废村,大仙殿也早已成了吕洞宾的独家居所,其余八个居然已经走过五个,只有牛朗背、外汤、里汤至今尚未涉足。
从水库大坝开始徒步,到上格山村大概有二三公里的山路,坡度不大,强度适中,很适合带着菜鸟级女人走一走。
这古道最大的好处是两侧的树木虽然算不上参天大树,但好在茂密还茂盛;树叶不能称之为华华如盖,却能挡住太阳光的热情照射。若在盛夏季节,人在道上走,基本上晒不到日头光。
古道的路基保存完好,偶尔有路旁的杂草侵蚀到路中央——比起五一那次,杂草又强势了很多。人和自然的关系,还是适用此消彼长的规律。人类消退,杂草自然就长进一点。或许再过几年,古道也会淹没在山林草间,直至慢慢地消失。
走到古道中唯一的一个黄泥路廊的时候,老天淅淅沥沥地下起了不大不小的雨,此时离目的地已经只有十分钟左右的路程,也该吃点东西补充一下能量了。
此时的路廊再次为我们贡献了挡风遮雨的善良功能。
在这除了雨声连鸟鸣声都听不到的深山冷岙里,一群人吃着月饼、水果,看着雨中淡淡雾起,只聊人生不谈理想,说说地谈谈天,何尝不是一场生活惬意?
座谈了半个小时左右,雨小了点但没有完全停。我们三个男的决定各撑一把雨伞继续完成预定目标,四个女人坚持座谈会,继续家长里短。只是有个叫“开心”的女人,估计不太开心——五一的时候,因为天热走到路廊休息,不知道前面还有多少路打了退堂鼓;这次明知前面只有十分钟的路程,却因为雨天路滑再次歇脚不前……
雨中的上格山的老房子,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着。
五一见到的有些房子,已经完全倒塌而与大地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只能算是遗址了;而大多房子仅存一面或两面的墙体,也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不知道还能“墙坚强”到什么时候?
年代出版的《仙居县地名志》记载,上格山村祖居葛姓,自天台迁入。因地处深山,位于长家坑村之上,故称上葛山.因群众常把“葛”简写成“草字头下面一个甲的字”,亦称上甲山,后演变为上格山。共25户人,是长家坑村委会驻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上格山现在已经整村迁居到更广阔的天地,留在这里的,能让后代铭记的,大概只有数量较多的祖辈坟墓了。或许这些“根”还能延续几代人进山的脚步……
地名是地域生态的痕迹,也是人类生存过、繁衍过、发展过的历史记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总有文字记载它们曾经的存在,总有后人会在梦里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