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栖居在四都村的名士记仙居乡村文化大使

栖居在四都村的名士记仙居“乡村文化大使”王董天王董天王董天题写的书法在秋意渐浓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仙居传统村落四都村,叩访乡村文化使者——寓居在村庄里的学者王董天先生,村里有他栖居的客房,一座名为静月斋的庭院。静月斋刚刚被收拾,他走动时,后脑上梳的一根“短尾巴”(辫子)在晃动。缸里的荷花也已是残枝枯叶,倒是别有一番禅意寂空的味道。隐居于四都在静月斋里茶叙了整整一个下午,因为同行者,另两位文友也是喜欢读书的人。两架书柜格子里拥拥挤挤的倒也摆放齐整,而茶桌上也放了一撂《新编诸子集成》的书。在我所接触的人中,王董天的确是一个读书的种子,不单单是他所涉猎的书目范围广,所选的书精深而专业,而是他有一种自我定位为读书人的自觉。这种勇气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同行者不时从书架里抽了一本《朱希祖日记》,另一本许倬云的《万古江河》,说是没有想到董天蛰居于此,居然视野仍如此开阔,选的书又精准又“专刁”,看来不是庸碌之辈。“每天尽可能保持四个小时以上的读书时间。那么时间从哪儿来呢?”我问。眼镜片下是一双睿智的眼睛,董天说:“栖居乡村,交友访客本来就少,这几年更是推了一些可有可无的应酬。我认为,一些无谓的交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合理利用时间尤其是找补好零碎的时间,读书时间是可以保证的。”董天并没有认为自己是隐居在四都,虽然日常的生活简单,但是他居此近三年也见证了村落的种种变化。在四都村委会主任陈洵华的眼里,“董天入驻四都最大的功绩是对村干部和村民在素质和文化上的提升,他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身上有被书籍滋养过的人格魅力,他又有天马行空的艺术思维,对村落有前瞻的眼光,他与乡村两级干部交往颇具协调能力和接地气,所以他所思所想往往也能落地。”村子成网红打卡地上半年,因为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董天在四都村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子,改造出了一个小厨房。他拿毛笔的手动起刀、勺、铲子也不是什么难事。小小的厨房,倒是被他改造得简约精致而有文化氛围,很是难得。“这个厨房就好比随我征战四方的行军帐和一只炉子,古人往往把烟囱的数量等同于一户人家。于是,我可以理解成,个人与四都在契合度上更加紧密了。”这段时间,四都夜景亮化工程初见成效,一时成了仙居的网红打卡地。于是,晚饭后我和同伴在四都村内四处闲逛,也见到游客来访,小商小贩在村街口摆摊营生,小小的村落倒也有几分热闹。稀稀疏疏下了一场秋雨,我们正准备在四都村永安院里洗漱歇息。董天打电话来,说是叫我们到诚正街口吃宵夜,尝尝当地小吃。客随主便,未曾想,到了夜宵摊点,一张方桌子已经坐了几位村干部。原来是他们听闻董大师(村里人总这么昵称他)的朋友来了,以表地主之谊。吃的东西虽简单,大多是油炸食材,是村干部自掏腰包的,从村干部到村民,都对董天带来的客人包括我很热情。从村干部嘴中得知,四都村这几年的发展变化与董天密不可分,比如由他“穿针引线”的,由市港航中心援建的四都古埠“台州古埠历文化陈列馆”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应当说,王董天所谋划的关乎四都未来种种美好愿景。引福建人来考察今年7月,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征集部工作人员薛彦乔来仙居考察南宋仙居人郭晞宗墓志铭。而这次考察对于薛彦乔来说,是几年前,在王董天的新浪博客上看到有关郭晞宗的墓志铭,又几番周折才联系上的。这一次,王董天又马上联系了仙居县政协文史委、仙居县文广旅体局和仙居历史文化研究会。在薛彦乔看来,找到王董天就是找到一把了解台州历史文化的钥匙。郭晞宗(-),字宗之,仙居人。淳熙五年()进士。据了解,这块墓碑原立于莲塘山郭晞宗墓前,上世纪60年代,被用作莲塘山前河流的挡水石,80年代移入县博物馆保管。内容主要记载了郭晞宗一生的经历,尤其是在福建路泉州市舶司提举任上的事迹,其在各地官任上革除弊政、德政教化百姓,因病在赴海南任琼管安抚前于泉州市舶官舍去世。当时的印度商人去祭拜郭晞宗,也从侧面说明了郭晞宗在泉州的政绩得到了外国商人的认可。这方墓志铭对于研究宋代中国海外交通史有重要意义。而薛彦乔这一次实地考察,将拓制好的郭晞宗墓志铭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永久性陈列。设计文化地标这些年,王董天客居四都,作为书画家,他的笔迹和画笔却并不局限于此。这些年,他的书法作品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一些村落和公共建筑,如果由他题字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与他的渊源,有些地方的建筑作品本身就出自他的手笔。万竹王村相距他的老家董坑口不足五公里,两村又是王氏同宗同脉。前年,村口两棵樟树边杂乱无章,又缺乏有效的保护。于是,万竹王村党支部书记王焕兴、村委会主任王永波来拜访王董天,希望他能出出主意。王董天二话没说,赶赴现场,然后出具图纸,并几次到实地作具体的施工要求。去年春天,万竹王村又请王董天去村里设计村入口的文化地标建筑,他灵机一动,以“万山竹海”四个字为切题,利用现有的建筑材料又设计出一个村口公园。小成本运作一直是王董天践行乡村建设的一种理念。这一点,万竹王村村民王肖飞非常认可,他认为“王董天对于传统工匠的做法有着与生俱来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破坏再生能力,一些破破烂烂的建筑物甚至是已经没有办法处理的难题,在他的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乡村振兴的践行者王董天来到四都或许是一种偶然,而一个人能扎根一个村子近三年,也是基于他作为读书人的一种情怀。在此,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融入这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也向世人诉说这个村子的故事。“其实这几年,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仙居不少古镇古村落的修复和为其建言献策,这正是我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王董天说,因为,他所涉猎的范围也比较广,所以他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整理,能把一些可以推广的实践案例用书籍或者是课堂的方式得以交流。来到四都之初,他就受到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台州乡村振兴学院执行副院长王焕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