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居县埠头村,九都水韵古盐道,拐弯抹角有

两眼井

古时候永安溪河床宽阔,埠头村因紧靠永安溪,木船上溯而靠,成了船埠头,且王姓村民集聚,解放前称埠头王,解放后简称埠头。

埠头村是埠头镇的驻地,镇以村名。有意思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埠头人民公社曾经改为红卫人民公社,浓浓的时代特征。年仍称埠头人民公社。

在村里转了一圈,一位老人说红卫公社的老房子没有了,旧址现在成了烧烤基地,有点遗憾。

四合院六页马头墙,仍旧是古村的主打项目。那座旗杆前四合院,据说主人是个举人。想想范进中举的故事,就知道举人生活是多么的令人向往,不是一般的秀才可以同日而语。

在“雨巷”里,我发现了一个成语的载体墙:拐弯抹角——墙体转角是弧形的。

拐弯抹角形容说话不直截了当,以迂回的方式表达意思。而事实上,在建房寸土寸金以及对房屋光照没有特别要求的古代,在村落小巷设计时,将转角处的屋角“直角”抹去,做成弧形墙角,拓宽转角的道路,方便来往的行人,特别是挑担的挑夫通行;也有的将墙角的下半部往里缩进,上半部再拓伸出来,这样道路就宽阔一些。这是“让路于民”的设计,也是善良风俗的实物体现。

拐弯抹角

走过“拐弯抹角”,又有一个善良故事的载体:谦让井。

谦让井位于一座大宅院的西侧。这口井原来在王姓富户的围墙内,为王家私井。一年大旱,水位下降,村民吃水困难,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喝,王家主人就请工匠拆了自家围墙的一角,往里退让了八个平方米,将原本在围墙里的水井让到了墙外,王家“私井”变成了全村的“公井”,缓解了村民的饮水难。村民十分感动,把这口井称为“谦让井”。

谦让井

村里有一座建在村内溪坑上的戏台。

建戏台选址时,为避免坑两边的村民有意见,横跨坑上成了最合适的地方。

这个戏台还是仙居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当初的进步师生就在这个戏台上开始宣讲五四新思想……

戏台的旁边,有一处“两眼井”,一口水井上的两个井栏圈,曾经是村民的饮水源,现在村民主要用来洗衣洗菜。

村民说村里还有一处“双眼井”,特色是两个井栏圈用一块大石头打造而成。我们来去匆匆,没有一见芳容。

两眼井

埠头作为水乡,古桥是少不了。

古街的一头,重阳会古桥满身青苔,桥面已经被脚底打磨得精光呈亮,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古桥的前身是一座独木桥,雨天路滑的时候,常有人失足落水。于是村民提议建造石拱桥。该桥于年夏初动工,重阳竣工,“重阳会”名称由此而来。

重阳会古桥

对于这座古桥,不同的资料有不同的介绍,现场的旅游牌介绍此桥约有三百年的历史,一书介绍建造于年,一书介绍建造于年。基于对书作者严谨程度的信赖,更相信此桥建于年。

此桥连接古街,靠古街的一级石台阶上,打磨有一孔,方便赶市客人拴马,很科学的设计。

在靠近永安溪的仰天井旁,写有“楼店”两字,旁边并无相应的介绍,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查了查,原来在商业兴盛的年代,有姓“娄”的人在这里开店,久而久之称为娄店,后演变为楼店。

横跨在永安溪的石板桥,当地人称为前门溪桥,货船在这里上下货,为埠头商业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前门溪桥

清朝时,现在的埠头镇范围大部分属于九都、十都,埠头本村归于十都。现官方宣传埠头为九都水乡,那就九都吧。

水乡埠头是古盐道的起始地,贩卖私盐者从这里开始走向苍岭古道,走向山外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6022.html